瑞昌山藥歷史悠久,據明代隆慶年間的《瑞昌縣志》就有記載。據民間流傳,瑞昌山藥早在唐朝就成為了朝廷的貢品。相傳,唐明皇為給楊貴妃美容,健身豐乳,搜覓天下靈丹妙藥、山珍海味。時潯陽赤烏場的地方官速選送數箱,寫明烹調之法,報呈進貢。食之,膚色白里透紅,容光青春煥發,精力充沛旺盛,龍心大悅,對瑞昌山藥贊不絕口,賜其雅號“南參”。從此瑞昌山藥便列為皇家貢品,享譽皇家,名揚天下,成為當地的傳統名優特產。
瑞昌山藥塊莖長棒形,表皮淡黃或淺棕黃色,長25-60?M,粗3-7?M,上部毛孔多,須根密,一般長5-7?M,多呈水平方向生長,中下部表皮光滑,毛孔較稀,須根少而短,毛孔下陷。頸部灰棕色,長約8.5-12.8?M,粗0.8-1.5?M,密生棕褐色細根。肉質潔白,組織細密,粘液多,烹調時久煮不糊。無明顯缺陷、機械損傷、斑痕、萎縮、腐爛、異味和病蟲害等。
瑞昌山藥其塊莖含淀粉16%、蛋白質2.7%、脂肪0.2%、碳水化合物14%、Vc5?J/100g、皂甙50ug/100g,以及消化酶、膽堿、碘質、鈣質和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微量元素等。
瑞昌山藥產于瑞昌市轄區內21個鄉鎮場,位于海拔60-600米之間,緊靠北回歸線,產地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5.38度,北緯29.4度。生產地域主要分布在瑞昌市行政區域內,全市各鄉鎮場均有種植,其中主要集中在南陽、高豐、桂林、橫立山、白楊、洪下、夏畈等鄉鎮。保護面積20000畝。年產量2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