堿灰粑 客家人剛遷徙到修水時,生活十分艱苦,他們居住在高山竣嶺的巖洞或草棚里,靠開荒種麻、種蘭、種糧為生。但是,客家人十分好客,即使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親戚朋友走往都要想方設法招待,臨走時還要送一些干果給客人帶回去。當時制作的一種紅邊白心的堿灰粑,就是招待客人和送禮的佳品。
做堿灰粑的步驟是:每年臘月底,選上好的早禾稈燒灰,將禾稈灰泡入開水中,經過濾后成堿灰水,再用這種水浸泡粘米。待米浸脹后磨成漿,放點紅糖打色轉味,置鍋中煮熟后做成長條形,用食品紅染其表面,放陰涼干燥處即可,冬季一般可保存幾個月??腿藖砹?,臨時用刀切成薄薄的小片,用臘肉、大蒜、辣椒炒過,可作下酒菜;與青菜煮食,可以飽肚腹;置油中炸過可當干果。不任是油炒還是水煮的堿灰粑,既柔軟又爽口,時至今日,市場上經常有賣,在客家人的餐館里還成了一道風味獨特的上等佳肴。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