鰣魚,屬鯡科,它體扁而長,腹薄如刀,色白如銀,身帶銀光,形態美麗,古人又稱之"銀光魚",是我國極其名貴的魚類。它肉細嫩,脂肪含量比普通魚類高幾倍,達18--27.7%,因而是古今馳名的食用魚。
鰣魚廣布于我國的東部及南部沿海一帶,在海中生活三到四齡,性腺成熟,于每年春季四、五月間,自大海上溯到長江、鄱陽湖、進入贛江,在中游的新干、峽江、吉水一帶產卵。由于此域河段支流交叉,具有獨特的水文及河床底質條件,成為鰣魚在長江水系中的最大天然產卵場。待孵苗后,又隨水而下,大部分幼鰣魚棲息于鄱陽湖內,秋末冬初再由鄱陽湖經長江入東海生長。本地區峽江等縣為保護鰣魚資源,發展鰣魚生產,已成立了鰣魚科研究攻關協作組織,于1982年突破了人工繁殖和育苗難關,使鰣魚年產量賴以得到較大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