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沃土上,繁花滿枝
——文化設施逐步完善
2020年9月27日,江西省圖書館、江西省博物館兩館新館同日開館,備受社會關注。2015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建設由省圖書館、省博物館、省科技館三館組成的江西省文化中心。三大文化建筑互為依托互相呼應,成為江西最新的文化地標。這些文化設施,既美了城市的“顏值”,又提了城市的“氣質”,還豐富了群眾的“文化菜單”。
——文化活動精彩紛呈
“十三五”期間,江西省成功舉辦全國采茶戲會演、全國高腔優秀劇目展演、第六屆和第七屆江西藝術節、湯顯祖戲劇節暨國際戲劇交流月、全省脫貧攻堅主題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全省抗疫主題優秀美術作品展等一系列展演展覽活動,極大豐富了全省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2020年以來,受疫情影響,江西省文化和旅游部門積極探索,開展線上文化活動,將觸角延伸到千家萬戶,豐富了人們的“宅”時光。同時,全省各地也積極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廣泛開展“百姓大舞臺”“文化進萬家”等群眾性文化活動,尤其是變政府“端菜”為百姓“點單”,將一道道文化大餐送上門,大大提升了服務效能。
——文化精品層出不窮
藝術之花,綻放贛鄱。2016年至2019年,江西省共77個項目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資助金額達4645萬元。2020年,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一部部文藝精品還是魚貫而出。此外,江西省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完善藝術創作生產機制,建立健全集體組織下的主題文藝創作機制,推動文藝事業加速發展。
——文化產業碩果累累
2020年突發的疫情讓文化產業受到較大影響,面對壓力和挑戰,采取強有力的措施突破重圍,收效明顯。2020年前三個季度,全省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繼續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實現營業收入1561.20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同比增長16.6%,增速較上半年提高1.2個百分點,比全國增速高17.2個百分點,增速居全國第二位。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483.12億元,增長91.0%。
——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成效顯著
加強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全省第三次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達3萬多處,全省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登錄文物32.75萬件/套。擁有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1個、實驗區2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0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560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70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477人,擁有國家級非遺生產保護示范基地4個、省級示范基地60個。
加強文物保護利用。積極推動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江西段建設,制定《江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實施方案》,進一步加強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贛南等原中央蘇區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工程經驗成為全國示范。全面推進紅色標語保護利用,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全省35處不可移動文物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入選數量居全國第8位;11市87縣列入國家首批公布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占全國總數的15.8%。
——文化“走出去”步履鏗鏘
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通過搭建平臺、拓寬渠道、整合資源等手段,扎實推動江西文化“走出去”。“十三五”以來,江西省共組織開展了64批次文化交流合作項目,涉及642人次。
著力進行對外文化交流平臺建設。積極參與文化和旅游部“部省對口合作計劃”,不斷承接國家對外文化交流重點項目。著眼對外開放大局,江西省不斷自主推介江西優秀文化交流項目并使之“走出去”。
展望未來,再攀高峰
“十四五”時期是江西省文化和旅游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機遇期,也是建設文化強省、旅游強省的沖刺關鍵期。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統將緊貼實際,突出特色,策劃實施一批引領作用好、落地見效快、帶動作用強的重大項目、重要舉措,奮力推動全省文化和旅游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構建公共服務新空間。完善公共文化和旅游設施網絡,新建省文化館新館、省非遺展示館,加力推進15分鐘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圈建設。抓好國家級、省級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機構功能融合試點、黨的基層陣地資源整合試點工作。
——推進文藝精品邁上新臺階。制定出臺《江西省關于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實施意見》,加快建立并完善劇本創作、劇目生產、劇場布局、演職員激勵等長效機制。實施文藝精品創作計劃,加強重大現實題材、重大革命題材、重大歷史題材文藝創作。實施地方戲曲振興工程,策劃舉辦全國采茶戲會演等重大展演活動。
——推動遺產保護利用新發展。扎實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江西段建設,高標準推進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繼續推進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依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國家文化公園、歷史文化名城,加快培育成全國一流乃至世界級的優秀傳統文化體驗區。實施江西文明探源工程,建設江西南方漢代文化研究中心。
——拓展文化交流新渠道。建設江西“中華文化走出去”項目庫,持續舉辦“一帶一路”江西文化國際巡展、特色文化交流展等品牌文化交流活動。推動撫州設立國家級湯顯祖國際戲劇節和戲曲文化生態保護區。加快建設省部共建葡萄牙里斯本中國文化中心、新西蘭江西文化中心。
——培育壯大市場新主體。實施“龍頭培育”計劃,培育一批骨干文化和旅游企業、國家級省級文化和旅游產業園區(基地)。實施“孵幼扶小”行動,孵化一批小微文化和旅游企業。進一步推進文化和旅游企業“映山紅行動”,爭取4到6家文化和旅游企業上市。
——打造文化和旅游融合新標桿。實施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工程?;诮魇〉滋N深厚的中醫藥文化資源優勢,聯合知名中醫院、高校、科研院所及專家力量,打造一批國家級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制定“紅色旅游研學示范基地”“紅色旅游優質服務示范景區”等評定標準,創新舉辦中國紅色旅游博覽會,打造紅色旅游首選地。
——暢通文化和旅游消費新循環。創建一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試點城市、省級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大力發展夜間經濟,打造一批集美食、娛樂、購物、休閑為一體的城市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區、集聚區和文化和旅游綜合體,加快建設國家文化和旅游產業重要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