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六次會議傳來喜訊——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江西)實施方案》。近年來,我省在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同時,堅持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為龍頭,著力抓好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同共進,努力走出一條具有江西特色的綠色發展新路子,全力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
目前,我省生態優勢進一步鞏固,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3.1%,濕地保有量保持91萬公頃,均居全國前列。環境質量進一步提升,空氣質量優良率達86.7%,地表水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84.3%,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進一步健全。
在推進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過程中,我省以生態文明試驗區為引領,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總體格局。提升發展理念、強化組織領導、找準定位支點。明確了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四個定位”,即山水林田湖系統治理樣板區、中部地區綠色崛起先行區、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創新區、生態扶貧共建共享發展示范區。圍繞“四個定位”,提出了“四個支撐”,即強化規劃支撐,制定節水型社會建設等10余個專項規劃;強化工程支撐,今年重點實施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等6大工程;強化政策支撐,出臺農業生態環保條例等30余個政策文件;強化試點支撐,推進新干水資源確權登記等30余項試點。
對我省5條主要河流流域全部實施生態補償
以體制機制創新為路徑,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堅持把體制機制創新作為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核心任務,“源頭嚴防”制度體系,劃定“三條紅線”,分別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劃定保護范圍5.52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33.1%;劃定水資源紅線,制定“十三五”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工作方案,下達全省水資源管理紅線控制指標;劃定土地資源紅線,全面劃定城市周邊永久基本農田3693萬畝。
“過程嚴管”制度體系。強化過程監控,嚴格實施全流程管理。打造河長制“升級版”,在實施區域與流域相結合的5級河長組織體系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和落實河長制責任體系。打造生態補償“擴大版”,對江西五條主要河流流域全部實施生態補償,補償范圍覆蓋全省所有縣(市、區),已下達首批流域生態補償資金20.91億元;啟動江西廣東東江跨流域生態保護補償試點,國家和江西、廣東兩省每年安排補償資金5億元。打造環保督察“深入版”,持續推進流域水環境監測事權改革,上收流域斷面水質自動監測事權。
創建11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
我省以提升生態功能為重點,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把山水林田湖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著力恢復提升自然生態功能。實施流域綜合管控,建成全省統一、覆蓋市縣的斷面水質監測網絡、河湖管理信息系統和河長即時通信平臺;開展工礦企業、工業聚集區等專項整治行動。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及樣板創建示范。爭取贛州列為國家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四個試點地區之一,獲得中央財政獎補資金20億元,新增17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新創建2個國家級生態縣。
此外,以產業轉型升級為支撐,促進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在培育新動能上,制定出臺貫徹新理念培育新動能政策措施,推動全省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速發展。在改造傳統動能上,積極化解鋼鐵、煤炭過剩產能。大力發展“生態 ”現代農業,深入實施“綠色生態農業十大行動”,創建11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成為全國唯一的“全國綠色有機農產品示范基地試點省”。大力發展“生態 ”現代服務業,突出抓好“大健康”產業和生態旅游產業,構建“一核三帶四板塊”的大健康產業總體布局,宜春中醫養生、吉安休閑養生等一批重點基地初步建成;打造35個旅游重點產業集群,進一步唱響“江西風景獨好”旅游品牌。
實施循環經濟“新規劃”,推進吉安、豐城、樟樹和南昌經開區分別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和國家園區循環化改造試點。
全省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超80%
我省將以環保工程為抓手,鞏固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把人民群眾高度關注的環境問題作為突破口,扎實開展“凈空、凈水、凈土”行動。深入實施“凈空”行動,推進大氣環境監測體系建設,建成省級和南昌、九江的空氣質量預報預警體系。積極發展清潔能源,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分別達到122萬千瓦和228萬千瓦。
深入實施“凈水”行動,加大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力度,排查出26個、完成整治2個、開工15個。新建改建城鎮和工業園區各類污水管網2039公里,全省城市污水處理率達88%。深入實施“凈土”行動。推進7個重點防控區重金屬污染監測、治理與修復工程建設,重點行業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連續三年下降?;窘ǔ赊r村生活垃圾“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處理體系,全省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80.7%。同時,普及生態文化、提高生態意識、倡導綠色生活,在全省上下大力營造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
加快推進贛江干流地區等生態經濟“樣板”建設
下一步,我省將堅持改革創新,構建生態制度新優勢。出臺嚴守生態空間保護紅線意見等制度,推進環保監測機構垂直管理、跨區域環境聯合執法督察等改革,開展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排污權交易、自然資源確權登記等試點;堅持系統治理,構建生態質量新優勢。重點抓好火電行業排污許可、大氣和水污染物總量減排等工作,開展長江經濟帶飲用水源地環保專項整治、十大重點行業環境污染專項治理等專項整治,加快推進污水、垃圾處理等環?;A設施建設。
同時,堅持綠色發展,構建生態經濟新優勢。主攻新制造經濟、新服務經濟、綠色經濟、智慧經濟、分享經濟等新興領域;實施企業技改“三千計劃”,深入開展節能低碳專項行動,加快推進資源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示范與工業污染治理等重點工程;堅持示范推廣,構建生態創建新優勢。推動資源整合,加快建設一批重大項目和平臺,打造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精品樣板。著力實施以生態質量提升、濕地保護、流域系統修復為重點的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加快推進贛江干流地區、鄱陽湖周邊地區、撫河流域、昌銅沿線地區等生態經濟“樣板”建設。
堅持轉化促進,構建生態惠民新優勢。加快建立流域生態補償資金與扶持貧困群眾掛鉤機制,出臺生態環境良好地區發展適宜產業扶持政策,積極引導綠色消費、節約消費、適度消費,推進生活方式綠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