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景德鎮,半部陶瓷史。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省景德鎮市考察調研,走進景德鎮陶陽里歷史文化街區,了解陶瓷文化保護傳承等情況。
“陶陽十三里,一百零八弄”,這里有“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里透分明”的青花國色,也有“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灼灼匠心。粉墻黛瓦間,同天青色共等一場煙雨,“九域瓷商上鎮來,牙行花色照單開”的繁華景象浮現在眼前。
一片瓷,華彩萬千
景德鎮,古稱昌南,2000多年冶陶史,1000多年官窯史,600多年御窯史,70多年現代陶瓷生產史,讓這座位于贛東北的小城家喻戶曉。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窯,窯火不熄,延燒千載,煙霧繚繞間,瑰麗的陶瓷文化閃耀光芒。
行走于陶陽里御窯景區,在“碼頭—民窯—老街—里弄—御窯”聚落的老城格局中觸摸歷史脈動,建筑里的老舊窯磚浸染著瓷釉的色澤,留戀著窯爐的溫存。歲月深處的城市脈絡,正在“美景、厚德、鎮生活”的市井煙火中變得豐滿,于古意盎然中展現新的時代風韻。
一個御窯廠,也是一座古瓷器的寶庫。作為明清兩代專為宮廷燒制瓷器的皇家瓷廠,御窯廠燒成的瑕疵品或落選品,需打碎埋于地下。2022年,基于現已出土的近2000萬片古瓷片,景德鎮御窯博物院聯合多家國內頂尖院校、機構,合作共建全球首個古陶瓷基因庫。喚醒沉睡的記憶,拼接瓷都厚重往事,歷經千千萬萬個日夜的等待,一片片古瓷片正在以華彩續新篇。
一群人,匠心傳承
御窯廠遺址不遠處,景德鎮西面,橫跨昌江的珠山大橋,兩側擺放著72道制瓷工序青銅組雕作品。
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采礦加工、坯釉料制備、手工成型、釉上彩繪......景德鎮的成名離不開每一個匠人的極致匠心。
向前追溯,景德鎮的瓷業發展從不是一帆風順。唐宋時期,只使用瓷石一種原料,僅能燒造小型瓷器;宋末元初,高嶺土的發現緩解了原料耗盡的問題;元代,憑借瓷胎從“一元配方”到“二元配方”的創新,大件器型的青花瓷和紅釉瓷等新品種成功燒制,逐漸確立了景德鎮在制瓷業中的地位。
近代以來,面對機械化制瓷產品的沖擊,景德鎮再一次面臨轉型,依托傳承不衰的手工技藝,大力發展藝術瓷和仿古瓷制作,通過增加陶瓷產品的藝術附加值和發展陶瓷文旅產業,走出了發展的新路子。
瓷,是泥與火的藝術。承受千度的高溫淬煉,溫度每上升一個梯度,垮塌的風險就會增長。在一次次難以預料的風險中,煉就的不只是瓷器本身,更是一代代工匠擇一事、終一生的堅守與執著。
目前,景德鎮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26項、國家(?。┘壱陨洗硇詡鞒腥?90人,陶瓷及相關行業從業人員多達15萬人,接近城區人口的四分之一。
一座城,溝通中外
“窯戶與鋪戶當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千百年來,景德鎮在車水馬龍中展現開放包容的非凡氣度。
隨著中西方貿易和文化交融,瓷器這一中華瑰寶,沿陸海絲綢之路廣泛傳播。
早在唐代,景德鎮瓷器便遠銷長安,并走向世界。元代,青花瓷逐漸成為主流外銷瓷。明代,瓷器又跟隨鄭和的寶船七下西洋、名揚四海.....景德鎮,作為東方形象,在世界歷史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018年9月28日,隨著汽笛聲響起,景德鎮“中歐班列”正式開通,從云帆高張、晝夜星馳的古絲綢之路到如今的“鋼鐵駝隊”,“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的深厚情誼跨越時空、歷久彌新。
如今,景德鎮有3萬多“景漂”,其中每6個人便有一個“洋景漂”。他們膚色不同、語言不同,卻同樣因為瓷器的魅力,而與景德鎮結緣。
第五屆阿拉伯藝術節、景德鎮國際陶瓷藝術雙年展、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諸多活動不斷擦亮景德鎮的“世界名片”。今年9月,26個國家的58個城市,在景德鎮共同發起成立絲綢之路旅游城市聯盟,共續絲路精神,共謀旅游合作與發展。
連通古今,溝通中外,隨著“絲路朋友圈”越擴越大,古老的瓷都正煥發新彩。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