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護中傳承,讓非遺“飛入尋常百姓家”?!?/p>
你印象中的“非遺”是什么樣的?你知道有哪些隱藏在生活中的“非遺”文化?截至目前,我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超過10萬項,各級代表性傳承人9萬余名。
非遺到底應該如何保護傳承?又如何在新時代再展新姿?請隨筆者一起來聽聽龍南的非遺故事。
甲辰龍年春節期間,位于世界客家民俗文化城懇親路的客家非遺購物街區熱鬧非凡。葉波/攝
一碗米酒 釀造甜蜜生活
親朋好友家里有人生了小孩要去送姜酒,這是贛南客家人眾多傳統禮數中很隆重的一項——帶上一壺上好的米酒,還有小孩用的帽子、圍兜等物品先去祝賀;待小孩滿月后,生了娃的人家再做滿月酒回敬親朋好友。
煎蛋煮米酒正是客家產婦在坐月子期間的主要食物,據說有驅寒氣、補血行氣之功效。
在龍南市楊村鎮,有一個號稱“千杯不倒、萬杯不醉”的釀酒高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廖旺娣。因為“嚴格遵守每一步工序,恪守傳統工藝,廖旺娣絕佳的釀酒手藝傳遍大街小巷,釀米酒出售一度成為她維持生計的主要收入來源。
但真正讓廖旺娣的米酒香再度飄出圍屋的,卻是她的兒子賴敏蔣。
2013年底,賴敏蔣從部隊轉業回來,跟著母親學習釀酒,創立了楊村古釀品牌,立志將客家米酒這個非遺項目帶到更高舞臺。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廖旺娣正在制作米酒。葉婷婷/攝
“傳統口味不丟失,新型品種不斷在嘗試”。近年來,賴敏蔣先后推出桑椹米酒、玫瑰米酒、百香果米酒等新品。隨著賴敏蔣楊村古釀客家米酒名氣越來越大,再加上電商平臺的推波助瀾,他每月平均可賣出米酒兩萬斤。
“2023年11月,我在城區的店鋪也開業了,線上+線下銷售更加便捷。那條街就在世界客家民俗文化城懇親路,那里十來家商鋪都是像我這樣賣客家非遺產品的哩?!辟嚸羰Y的新店位于客家非遺購物街區,該街區是當地助力非遺項目走向市場,推動非遺入“市”實現產業化、商業化發展而打造的重點項目,現在儼然成為了龍南客家非遺產品集散地和展示地。
近年來,龍南市積極探索扶持傳承人入市機制,創設非遺企業孵化平臺,對客家美食制作技藝等非遺項目進行重點開發,通過“非遺技藝+企業化”模式實現非遺轉化產品的規?;a。
當地有不少村民也因此嗅到了商機,開始重新撿起這門手藝。目前,龍南市有16名非遺傳承人吸納民間資本創辦了非遺企業,挖掘了10余種傳統技藝。不止于此,龍南有65%以上的非遺傳承人被招聘到相應非遺企業和機構,專職或兼職從事非遺傳承保護、活化利用等工作。
客家非遺展示館。葉波/攝
一塊腐乳 調味多彩人生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p>
在贛南農村的年俗里,做年豆腐基本上是家家戶戶的必選動作。豆腐與“兜?!薄岸几!敝C音,寓意新的一年福氣滿滿、幸福甜蜜。炸成金黃色的年豆腐成為過年不可或缺的一道吉祥菜。
在龍南市說起豆腐乳,“隔壁阿姨”像是代名詞般存在。隔壁阿姨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廖俊龍對豆腐乳有別樣的理解,“把豆腐做成腐乳不僅是為了更好保存,更是借中國最古老的調味品之一,喚起在外游子對家鄉的思念?!?/strong>
時間回到2012年,有一天廖俊龍勸說母親,“你做的豆腐乳這么好吃,親戚朋友都喜歡,為什么不多做點拿去賣呢?”母親賴允華帶著試試看的心態,將自己的拿手好戲當作事業對待,開始了“做腐乳-賣腐乳-送貨”的新生活。
穩定的品質、良好的口碑為他們積累了持續的訂單,但當地人只知道有個阿姨做的豆腐乳很好吃,品牌還是沒打出去。2015年,賴允華決定創立“隔壁阿姨”品牌。
2020年,“隔壁阿姨”創建無塵生產工廠,在順利拿到贛南第一個腐乳生產資質的同時,還陸續開通了天貓旗艦店、拼多多旗艦店等,實現從小作坊到實體工廠,從手工制作到資質齊全檢測合格的機械化生產。
賴允華表示,“隔壁阿姨”改變的是生產方式和制作工藝,不變的是對產品始終如一的品質要求。
超市里的“隔壁阿姨”辣腐乳擺滿了柜臺。葉波/攝
如今,“隔壁阿姨”的業務拓展到了豆腐、千張、油泡、豆干等系列生鮮豆制品,覆蓋了贛州大部分超市。豆腐乳的香味不僅飄到了新疆、北京、上海、湖南、重慶等地,還被帶到東南亞、歐洲等地區。去年,“隔壁阿姨”營業額高達1180萬元。
在保護中傳承,讓非遺“飛入尋常百姓家”,龍南市組建非遺保護中心和非遺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出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傳統工藝振興名錄》等一系列方案。2022年1月,龍南辣腐乳技藝等六項傳統技藝和民俗被列入贛州市第六批非遺項目名錄。
一條織帶 寓意美好祝福
走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關西新圍,總能看到一位身著藍布衫、頭戴冬頭帕的客家婦女在安靜地編織著客家織帶。
編織者是今年75歲的黃竹英奶奶,憑借過硬的手藝,她從2018年開始成為關西圍景區的“員工”,日常工作就是展示傳統技藝。讓游客們稱奇的,莫過于黃竹英手中帶有美好寓意文字的織帶。
黃竹英在關西新圍內編制織帶。葉波/攝
“在客家傳統服飾中,有一種御寒保暖的頭巾,因在客家話中,披和蓋的動作叫‘dong’,與‘冬’諧音,故得名‘冬頭帕’。一般由披肩、護額和織帶三部分組成,其中尤以織帶的制作工藝最為復雜?!饼埬鲜形幕^館長李仲介紹道。
在龍南客家傳統婚俗中,冬頭帕是女方必備的嫁妝。女方的母親或外婆會為新娘制作6根冬頭帕織帶作為嫁妝,希望新婚夫婦在婚后順順利利,也寓意著代代相傳、多子多福?!皫ё印笨椀檬欠窈每茨陀茫€一度被視作評判女子是否心靈手巧的重要標準之一。
客家織帶技藝是贛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李仲看來,客家織帶能傳承至今,主要在于它寄托著人們的殷切情感與真誠祝福。
隨著時代的變遷,龍南客家織帶的制作者們在制作織帶時會創新添加許多新的元素,古今紋樣匯合于客家織帶間,承載的是人們對生活不變的熱愛與祝福。
客家織帶。葉波/攝
在龍南市桃江學校,龍南客家冬頭帕織帶技藝傳承人廖秋華不時受邀來到該校傳授編織技藝,帶學生們“零距離”感受非遺文化和傳統手工藝的魅力。為傳承客家織帶技藝,龍南還在有條件的鄉鎮設立了龍南客家冬頭帕(織帶)技藝傳習所。
2023年3月,廖秋華被聘任為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技能導師,教授客家織帶技藝,這也是龍南客家織帶技藝第一次走進大學課堂成為一門高校專業課程,為創新非遺人才培養、實現非遺大眾傳承傳播提供了新模式。
據了解,聚焦集約化、鏈條化發展非遺項目,龍南探索非遺項目與旅游開發互動機制,在世界客家民俗文化城內,投資逾1億元新建面積達1萬平方米的客家非遺展覽館,活態展陳國內外136種客家非遺項目,成為集體驗龍南客家民俗文化、非遺展示和旅游觀光、休閑娛樂、夜間經濟等功能于一體的城市新名片、新客廳。
來源:當代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