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中國最美鄉村”江西婺源,漫山遍野的花海茶園與白墻黛瓦的徽派建筑交相輝映,勾勒出一幅鐘靈毓秀的鄉村風景畫。婺源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館藏文物萬余件。在源遠流長的歷史文脈,以及國家級非遺項目婺源“三雕”——磚雕、石雕和木雕的精湛工藝加持下,巧奪天工的民居古建和歷史遺存更是星羅棋布。近年來,婺源在歷史文物以及古建民居的保護上不斷完善四級聯動機制,創新四種模式,留住婺源的古韻鄉愁。
一系列創新工作機制曾讓文物涅槃重生。2020年7月8日晚,連日暴雨引發的洪水無情地沖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華彩虹橋。彩虹橋受災后,婺源縣文物局工作人員第一時間查看文物受損情況,用專業手段避免發生次生事故。7月9日下午,婺源縣文廣新旅局、文物局、婺源旅游股份公司聯合發布“彩虹令”:全網尋找被洪水沖走的原木構件,若有發現廊橋相關木構件線索,請及時聯系文物局,撿到并歸還的市民或游客將授予“彩虹之友”榮譽稱號……一時間,沿線的群眾及游客熱心地參與到“尋寶”的行列中,一場又一場“送彩虹橋回家”的行動最終尋回了100余件被洪水沖走的木構件。彩虹橋的化險為夷得益于婺源行之有效的四級聯動保護機制。
結合婺源文物點多面廣、館藏文物豐富的實際情況,當地成立了以縣長為主任、分管副縣長為副主任,各有關鄉鎮政府與縣文物、建設、規劃、國土、旅游、城管等有關職能部門組成古建筑、古村落聯審領導小組,綜合協調、指導古建筑的保護工作。縣、鄉(鎮)、村委會、村小組都有相應的保護職責,從而形成文物保護的合力。
每當日出山頭,數百棟徽派古民居在篁嶺古村百米落差的坡面錯落排布,飽經滄桑的徽式民居土磚外墻與曬架上五彩繽紛的豐收成果的組合,形成極富視覺沖擊力的色彩變化,形成了建筑與民俗文化的絕美碰撞——篁嶺曬秋。景區猶如一座徽派古建博物館,“怡心堂”“慎德堂”“培德堂”“樹和堂”及客館、官廳、繡樓等都是徽派古建的典型代表。通過易地搬遷保護,古建在篁嶺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婺源紫陽鎮虹關村、清華鎮羅云村、思口鎮延村等古村落散落著許多明清徽派建筑,昔日破舊的老房子竟一如其輝煌時容光煥發,成為外地游客爭相搶住的民宿。延村的福綏堂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因為先后有左宗棠等兩位將軍入住過,其被稱為“將軍府”。“婺源茶藝”非遺傳承人方秀瑛等3位女子,合力保護年久失修的福綏堂,通過設計師與工匠的巧妙改造,修舊如舊的同時合理地將現代化設施配裝于房內,使之成為一座以婺源茶文化為主題的徽式度假民宿?!巴饷?00年、里面五星級?!泵看蝸礞脑炊家ス沤ù笤盒∽〉谋本┘慰蛣㈠P說,“每一座古建大院背后都有一段厚重的歷史,人們置身古建筑之中,可以聆聽建筑背后的傳奇故事。”
據悉,婺源2016年7月出臺《婺源縣民宿產業扶持辦法》等文件,積極引導全縣民宿標準化、規范化發展。目前,婺源共有130余家中高端古宅度假民宿、百幢以上的民宿集群2處。有數據顯示,到婺源體驗民宿的游客人均停留2.5天,日均消費1300元,間接帶動2萬余人就業,民宿體驗游成為婺源旅游經濟新亮點。
總體看來,婺源因地制宜、精準施政,積極探索多元化的古建民居保護方式,形成了古建筑易地搬遷集中保護和整村搬遷的“篁嶺模式”、民宿開發的“延村模式”、整體保護的“汪口模式”、文旅融合的“江灣模式”等多種保護模式,讓“最美鄉村”婺源在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傳承文化、記住歷史、留住鄉愁。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