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采茶戲,主要發源于贛南信豐、安遠一帶,采茶戲與盛產茶葉有關。明朝,贛南、贛東、贛北茶區每逢谷雨季節,勞動婦女上山,一邊采茶一邊唱山歌以鼓舞勞動熱情,這種在茶區流傳的山歌,被人稱為“采茶歌”。繼而,采茶歌融入民間采茶燈,演繹人物故事,發展成為江西極富特色的民間小戲。贛南采茶戲以喜劇、鬧劇為主,風格幽默詼諧、輕松活潑,音樂主要采用嗩吶與鑼鼓伴奏的燈戲音樂和用“勾筒”(胡琴)主奏的采茶音樂,曲調有燈腔、路調、茶腔、雜調,演技以扇子花和矮子花最具特色。
“春季采茶忙”
鶯飛草長三月天,風拂茶香滿山飄。春風和煦,茶香氤氳。綿綿春雨過后,氣溫開始回暖,茶樹吐露新綠。眼下正是春茶采摘的好時節,連日來,在贛南各地茶園里,茶農們身挎茶簍,穿梭在春意盎然的茶垅間,采收今年首批新茶。
“客家茶文化”
客家地處大山長谷之中,客家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云霧繚繞的崇山峻嶺間,“靠山吃山”。茶不僅成為他們的日常飲品,還是他們經濟的主要來源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茶,就沒有贛南客家人的繁衍生息和富足生活。長年累月,久而久之,茶也從飲品逐漸衍化成一種文化。
贛南客家人自古習慣飲茶。他們認為喝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椭料染辞宀枰槐o埱帮埡?,必飲清茶。逢圩趕集親朋交往,必進茶鋪。據統計,民國時期,贛南城鄉每個集鎮都有十幾二十幾間茶館。茶館成為談天說地、交朋結友、議論物事的場所。清代,贛南各交通要道每5里設茶亭一座,供過路人歇肩飲茶。
“贛南采茶戲”
贛南采茶戲源遠流長,是集客家文化之大成的一種表演形式。形成于明末清初,迄今約有四百年歷史。《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載:“采茶戲最早出現于贛南安遠縣九龍山茶區?!?/p>
至明末清初,贛南采茶戲已形成了一個有行當、有獨特表演風格、有音樂特點的地方劇種,而且還有職業的班社,并先后傳至福建、廣東、湖南、湖北、云南、臺灣等地。到解放初期,贛南采茶戲已有傳統劇目百余個,有的已失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俗稱“四大金剛”的四出大戲:《四姐反情》《賣雜貨》《上廣東》《大勸夫》。還有被人稱為“四小金剛”的《睄妹子》《補皮鞋》《釣拐》《老少配》。
贛南采茶戲音樂豐富多彩,現有三百多個曲牌。其風格特點十分鮮明,旋律優美抒情,載歌載舞,氣氛輕松活潑,語言幽默風趣,融民間口頭文學、民間歌舞、燈彩于一體,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其音樂唱腔屬于曲牌體,根據其調式、弦路和功能作用的不同,分為“茶腔”“燈腔”“路腔”“雜調”四大類,簡稱為“三腔一調”。其中“斑鳩調”更是享譽全國,被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采用,“長歌”定為《十送紅軍》的基調音樂。伴奏均為民間樂器,主要有勾筒(二胡類)、嗩吶、鑼、鼓、鈸和笛子等。
贛南采茶戲的舞臺語言是當地客家方言。其劇目多以喜劇、鬧劇為主,很少正劇和悲劇。題材上多以下層群眾,尤其是手工業工人、藝匠的日常生活為表現對象,以男歡女愛的戲情所占比重為大。最能表現贛南采茶戲的特色除了音樂外,還有其獨特的表演形式“三絕”,即:矮子步、單袖筒、扇子花。此外,“丑行當家”的表演形式,也是一大特色,主要表現在小丑、小旦兩個行當,曾有“三角成班,兩小當家”之說。小丑分二:一是“丑行俊扮”,稱為“正丑”,主要是勞動人民中的青壯年男子;一是“丑行丑扮”,稱為“反丑”。小旦:主要是勤勞純樸和聰明伶俐的農村少女、少婦。
如今,贛南采茶戲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融入了贛南地區的文化主色調,汲取了紅色文化的優秀內涵,走向創新和發展。由國家一級編劇溫何根擔綱劇本創作的《八子參軍》,不但榮獲中宣部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而且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2010—2011年度資助劇目,獲第十屆中國藝術節文華優秀劇目獎,國家舞臺藝術精品獎,作為一個地方劇種走向全國。
來源:贛州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