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炒魚
是明代凌廚子首創的地方風味菜。王守仁在贛州任巡撫時曾聘用凌廚子做菜,凌得知王愛吃魚,為顯示自己的烹飪技藝,經常變換魚的作法和口味,深得王的賞識。有一次凌炒魚放醋,別具風味,王吃后十分高興,就把凌叫來,問這道菜叫什么名字。凌靈機一動,心想這是小酒(贛州習慣稱醋為小酒)炒魚,何不稱其為小炒魚呢?于是隨口應道:“小炒魚”,這菜也就因此得名。小炒魚選用鮮草魚,去掉魚頭魚尾,批成塊狀,加以生姜、四季蔥、紅椒、小酒(醋)、醬油、水酒等作料烹飪而成。其特點色澤金黃、味鮮嫩滑、略帶醋香。不僅本地人喜愛,海外歸僑也以一嘗“小炒魚”為快。
三杯雞
兩百多年前,寧都縣有姐弟倆,父母雙亡,相依為命。一天,弟弟要出外學做生意,姐姐便將自養不到一年的母雞宰了,剁成小塊,用一個帶蓋的土缽裝上,順手用小茶蠱往缽里倒了一杯醬油、一杯豬油、一杯米酒,但忘了往缽里加水,就端在灶上燒。過了一會,一股濃郁香味撲鼻而來,雞也爛了,色也上了,湯也干了,味道既鮮又美;隔壁的官廚聞香而來,一嘗拍案叫絕,究其由后信口稱為”三杯雞”。三杯雞顏色金黃,味香骨酥,油而不膩。
流浪雞
傳說朱元璋和陳友諒在鄱陽湖交戰,朱元璋兵敗康山,人饑馬乏,當時有個贛州廚師將雞宰殺,拔毛開堂去除內臟,在清水中煮熟,然后切成條塊,用蒜泥、辣椒粉、姜末、香油澆蓋,朱元璋吃后贊不絕口,因正當兵敗落魄之時,而賜名“流浪雞。流浪雞的特點是雞肉鮮嫩,色澤淡雅,味道清香且帶有辣味,色香味俱佳。
炒東坡
取豬大腸洗凈切成段,用本地的一種特殊酸菜即醋果子作為主配料,再加其它佐料爆炒面成,其特點是色澤素雅,味道酸美,人口滑嫩,是一道頗具地方風味的佳肴,因食用時耐人咀嚼,意味深長,猶讀蘇詞,故稱炒東坡,俗稱為醋果子炒大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