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多年后,乾隆年間的知名“吃貨”袁枚,將江西米粉肉的詳細做法收入了他的美食著作《隨園食單》:“用精肥參半之肉,炒米粉黃色,拌面醬蒸之,下用白菜作墊,熟時不但肉美,菜亦美。以不見水,故味獨全。江西人菜也?!睍r至今日,米粉肉依然是江西老表餐桌上的流行菜。雖說各地有各地的做法,但大體和《隨園食單》中的描述接近,只不過很多人不再自己炒制蒸肉用的米粉了,而是用超市買來的已經調好味的蒸肉粉,墊底的白菜有時也換成芋頭、紅薯或土豆。
《隨園食單》在袁枚生前已印刷面世,而且一版再版,頗為暢銷。1798年袁枚去世,此后幾百年,《隨園食單》依然是美食家和“吃貨”們繞不開的常讀之書?!峨S園食單》還不斷被餐飲從業者提起或引用,至今仍是很多大廚研發新菜的參考。
江西農耕文化歷史悠久,餐飲傾向農家菜風味。但江西自古文人眾多,特別是隨著書院教育昌盛,讀書求仕盛行,宋明時期,江西文化巨子噴薄而出,開宗立派,引領潮流;加上江西山清水秀、風景獨好,不管是慕名而來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還是本地成長的文人才子,都影響了贛地的飲食文化。很多菜肴都與名人“關系匪淺”,如朱元璋餓吃“流浪雞”、乾隆野游難忘“銀魚肉絲”、范仲淹贊賞“鄱湖魚米”等等,所以,江西菜又叫“文人菜”。
到了今天,贛菜的面貌發生了巨變,“文人菜”也成了一個個故事和傳說。如今,贛菜飛入尋常百姓家,還飛出了贛鄱大地,飛到異地他鄉,成為游子們治愈思鄉情的良藥,并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當地人的肯定和喜愛。贛菜出贛漸成氣候,只不過誰也沒想到, 從甲辰龍年春節期間“浙江特產是‘江西小炒’”這個網絡熱梗自義烏開始流傳,到如今抖音平臺上“江西小炒”視頻話題2.6億次播放量……“江西小炒”就這樣毫無征兆地火爆全網。
這時候我們前往義烏,最主要的目的已不再是探尋“江西小炒”的火爆原因,而是希望走近那些“江西小炒”店主和贛菜從業者,去呈現“江西小炒”背后的文化與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