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江氏從江灣遷此居住,逐漸成為望族。龍尾村下轄巖前、下呈、橋頭、龍尾、港口、汪潭6個自然村,村委設在龍尾自然村,現有江、葉、程、余等二十余姓的人家混雜居住。村后有一眼孝泉,據說古代有一孝子,母病微弱,欲嘗魚鮮。時天寒地凍,子單衣赤足下河捕魚。有仙人路過,感其孝心,以杖戳地,有金鯉從泉中躍出。取魚燉湯侍母,母立病愈。村人稱泉為孝泉,上井飲用,下井洗衣洗菜,嚴格劃分用水空間,可見愛水護水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
河岸的山腳青竹綠樹,每年十一月,紅葉似火,是一處絕美的攝影絕佳點。紅楓與青竹和諧共生,春夏青竹翠綠欲滴,秋冬紅楓如火如霞。村落雖小但卻是如詩如畫、和平恬淡的世外桃源。水上晨霧、竹林楓葉、小橋流水、竹筏蓑衣和田舍風光這些亮點還是值得來體驗一下,清晨和傍晚是較佳的拍攝時間。
龍尾村尚未被旅游開發,僅在每年的秋冬季節,吸引著一些游客專程前來觀賞絢爛的楓葉。初冬的清晨,河面上漂浮著一層薄薄的霧氣,溪流邊的竹林中,兩棵高大的香楓在晨曦的照耀下,優雅地傾斜向河中,它們的葉子色彩斑斕,仿佛即將滴落一般。龍尾村坐落于前往段莘的路上,由于缺乏明顯的標志,這個村落往往被人們忽略。
在元末時期,地理學家何令通選擇在婺源靈山隱居,并與江家先祖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當彌四公從旃坑遷移到龍尾時,他得到了何令通的指點,運用何公的風水學問,將龍尾村設計成一個倒葫蘆的形狀。通過三道水口逐級鎖住天門地戶,巧妙地體現了“天門開闊納外氣,地戶緊閉藏內氣”的理念。
龍尾村的第一道水口位于五公里外的上坦村,這里兩座山峰對峙,一條溪流向西流淌,宛如龍尾的葫蘆嘴,形成了進入龍尾村的天然屏障。如今,上坦村也發展起了旅游業,游客可以在清澈的龍溪上乘坐竹筏,穿過稀疏的楓樹,緩緩前行,仿佛置身于李白的《清溪行》所描繪的意境之中:“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竹筏在龍尾水口的標志性建筑——上坦堨前掉頭,為游客勾勒出一幅山水紅楓的絕美畫卷。
繼續逆流而上,會發現灣潭村的地形宛如一個銅鑼。江氏的始祖葬在村后的查塢山上,長房為了守護墓地,便依山建村,這里也是龍尾村的第二道水口。原本廣闊的“銅鑼灣”灘涂被開墾成了茶園。灣潭對面住著汪姓人家,由于徽州方言中汪灣同音,汪潭便逐漸被稱為灣潭。在灣潭山嘴邊,有一塊形狀如“犀牛望月”的土地,對面姚家想要將此地作為墓地,但風水先生的選擇被江家得知,于是他們迅速將“雷壇廟”遷至“金牛望月”之地,從此江家逐漸興旺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