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鄱湖,候鳥的天堂。冬日清晨,在江西省余干縣插旗洲,湖面薄霧漸漸褪去,陽光灑滿廣袤的濕地,伴隨著啾啾鳥鳴聲和快門“咔嚓”聲,這里又開啟了熱鬧的一天。
眼下,鄱陽湖已進入最佳觀鳥季。鄱陽湖作為中國最大淡水湖、國際重要濕地,每年到鄱陽湖越冬的候鳥多達60萬至80萬只,候鳥“銜”來生態流量點綠成金,沿湖各地“觀鳥經濟”持續火熱,探索出一條以候鳥經濟為主導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路徑。
在上饒市余干縣插旗洲,千畝稻田吸引了數千只白鶴駐足。為讓候鳥安心過冬,當地農戶特意預留上千畝稻田作為它們的“食堂”。曾幾何時,這些候鳥是村民們的“心頭大患”。
“水稻成熟季恰逢候鳥南歸,一不留神稻田便會‘慘遭洗劫’。為保住收成,我們曾想盡辦法趕鳥,比如放鞭炮、敲鑼打鼓、扎稻草人……”提起過去,農戶張富根很是感慨。
當地林業局在了解情況后,對張富根等農戶發放了濕地生態補償資金。感動之余,張富根當上了護鳥員,盡心盡力守護著這一湖候鳥。
為破解湖區“人鳥爭食”矛盾,2014年以來,江西按照“誰保護、誰受益”“誰受損、補償誰”原則,連續10年開展濕地生態保護補償,并于2021年把2處國家重要濕地和環鄱陽湖縣(市、區)納入濕地生態保護補償范圍,累計投入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資金超3.75億元,補償受損農作物超1.09萬公頃,實施社區生態修復和環境整治項目608個。
位于鄱陽湖腹地核心區域的九江市永修縣吳城“候鳥小鎮”,生態環境優美,野生動物資源豐富,享有“候鳥王國”的美譽,每年秋冬季,五湖四海的游客不遠萬里追隨著候鳥身影而來。
吳城鎮同興村漁民出身的張海平,不僅回到村里開起一家“古鎮農莊”,還打造了一個現代化藍莓生態園。“隨著吳城鎮聲名鵲起,來觀鳥的游客越來越多,我們也乘上了觀鳥旅游產業的春風,小店一年純利潤達20余萬元。”張海平樂呵呵地說,此外藍莓基地年產值200余萬元,帶動當地近60名退捕漁民再就業。
余干縣插旗洲60歲的盧定球,也曾是“望天吃飯”的漁民,自禁捕退捕工作啟動以來,他搖身一變成為一名“護鳥員”?!半m然平常挺忙挺累的,但擁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心里還是安心不少哩!”盧定球滿意地說道。
“這些年,村民從漁民變為候鳥巡護員、鳥導、旅游服務員,在岸上有了穩定的工作。”永修縣林業綜合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今,永修縣已形成集“鳥導、餐飲、民宿、康養、露營、采摘”為一體的旅游服務,帶動1000多戶農民增收致富。2023年吳城鎮吸引游客近100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6億元。
20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周福章、丁文寧先生率科考隊在鄱陽湖大湖池發現100余只白鶴,引起全球轟動,使這一瀕危物種重回公眾視野。
1983年,江西省鄱陽湖候鳥保護區正式成立,1988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并更名為“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9年,白鶴因深受江西人民喜愛而被確定為“省鳥”。
以白鶴為媒,江西搭建起連接世界的橋梁。為打造永不落幕的國際觀鳥勝地,江西于2019年、2021年成功舉辦國際觀鳥周,2023年“觀鳥周”升級為“觀鳥季”,70萬余只越冬候鳥翔集鄱陽湖,為國內外嘉賓呈現了一幅人鳥和諧、萬物共生的自然畫卷。
據不完全統計,在三屆活動舉辦期間,前往沿湖各地觀鳥旅游的超30萬人次,第三屆鄱陽湖國際觀鳥季活動期間的相關資訊瀏覽量超6億次,帶動超200萬人次來鄱陽湖觀鳥,旅游綜合收入超5億元。
鄱陽湖沿湖各地以觀鳥活動為契機,積極推動文旅、生態保護與修復等領域深度合作,促進“觀鳥經濟”蓬勃發展,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向優:白鶴從最初發現的100余只壯大到如今的5000余只,保護區鳥種記錄由310種增加到391種,高等植物記錄由476種增加到602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