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景如畫的婺源縣秋口鎮王村石門自然村,清澈的溪流環繞村莊,古樸的樹木與錯落有致的房屋相映成趣,這里成為了珍稀鳥類藍冠噪鹛的理想棲息地。據秋口鎮人大主席游曉鋒于1月11日透露,2024年,石門村憑借觀鳥旅游吸引了65萬人次游客,為村民人均年收入帶來了3.6萬元的增長。
為了深入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我省去年將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作為打造生態文明建設高地的重要任務,全力推動“兩山”轉化。目前,我省已初步建立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體制機制框架,市場化交易體系也初見雛形,機制模式的創新效果逐漸顯現。
在自然資源管理方面,我省完善了統一確權登記制度,去年完成了25項自然保護地、水流、森林等自然資源的地籍調查和確權登記工作。撫州市作為全國試點,解決了79萬個林權歷史遺留問題,并為208.23萬畝林地辦理了各類林權登記證書。此外,我省還在遂川等五個縣開展了林業碳匯監測計量試點,并率先推進了林業經營收益權證制度,實現了生態資源向資產的轉變。
為了科學衡量生態產品的價值,我省在全省范圍內試行了統一的生態產品總值(GEP)核算規范和統計報表制度,并建立了共用的GEP核算平臺,開展了省市縣三級的GEP試算工作。吉安市更是將GEP增長目標納入國民經濟計劃指標,實現了GDP和GEP的協同增長,為我省全域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了制度保障。
為了加快生態產品價值的市場化交易,我省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生態資產價值評估管理辦法、生態資源儲蓄運營平臺建設等。其中,撫州市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智能化綜合性服務平臺榮獲數字中國建設首批典型案例,該平臺通過市場化評估將權益明晰的生態資產上架交易,并打通了金融產品與服務、國家補貼政策推送和生態資產收儲運營等功能,解決了生態資產交易中的難題。
一批“兩山”轉換的典型經驗在我省涌現,如上饒望仙谷將廢棄礦山轉變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大余丫山成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贛州市贛縣區通過崩崗生態修復將“爛山”變為“金山銀山”等。這些經驗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推廣。去年以來,我省在碳匯、水權、排污權等方面的交易額接近4700萬元,濕地占補平衡指標交易額超過1.2億元,林業類生態產品的交易額更是突破了130億元。
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我們將繼續完善生態產品動態監測機制、拓展市場交易場景、擴大金融投放規模、創新經營開發機制等,加速推進‘兩山’轉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