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氛圍里,年糕總是不可或缺,作為備受認可的年節食俗,每一口年糕都承載著對新一年的美好期許,咬下的瞬間,軟糯香甜在舌尖散開,滿是幸福滋味。
一提到年糕,我的腦海中就浮現出不久前央視迎接新年時拍攝的一部專題片場景。在江西弋陽,老鄉們身著古風服飾,激昂高唱 “弋陽腔”,以極具儀式感的方式展示著傳承千年的弋陽大禾米粿制作流程,那場面既震撼又充滿了濃厚的文化韻味。
弋陽大禾米粿究竟是什么呢?我們不妨換個獨特的視角來解讀。粿,其實就是我們熟悉的年糕,只不過在不同地域,年糕的稱呼和形態各有差異。
大禾米,是一種擁有上千年歷史的珍稀稻種,它的禾稈能長到 2 米高,即便經過改良,也有 1.5 米左右。這種谷種屬于冷水稻,顆粒飽滿碩大,可惜產量不高,生長周期漫長。它的直鏈淀粉含量穩定地處于秈米和粳米之間,膠稠度中等,平均精蛋白質含量達 80% ,消堿度優良。
早在 20 世紀 60 年代,大禾谷種子作為中華千年原種的珍貴代表,和其他三個原種一起被納入國家級種子庫妥善收藏。為了守護那 100 多畝 “大禾谷” 原種,從 20 世紀 6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初期,國家每年投入高達 200 萬元的經費,在當時,這可是一筆天文數字。直至今日,我們仍能看到綿延數公里、高達 3 米的圍墻,它的存在就是為了防止圍墻外其他稻種在授粉期的花粉飄入育種基地,影響大禾谷的純正。
神奇的是,大禾米最適合的并非煮飯,而是制作年糕。用大禾米制作年糕,無需摻雜糯米或秈米,做出的年糕口感自然滑糯,還富有嚼勁。
弋陽,這座位于江西省上饒市的革命老區,文化底蘊深厚。起源于此的 “弋陽腔”,作為中國四大聲腔之首,為京劇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境內的龜峰是 5A 級景區,同時也是世界地質公園和世界自然遺產;年糕制作工藝也被列入江西 “非遺” 項目,這三項成就堪稱 “三足鼎立”。要是再加上 “方志敏故鄉” 這一身份,那就更可謂是 “四手聯彈”,熠熠生輝了。
年糕在全國各地都有,但能榮獲 “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稱號的卻極為稀少,全國僅有上饒弋陽(2006 年獲得)和寧波慈城(2024 年獲得)兩地。
弋陽年糕能獲得如此高含金量的榮譽,一是依靠特產大禾米獨特的品質作為根基,二是憑借獨門的 “三蒸兩百錘” 制作工藝。具體做法是先將浸泡好的大禾米洗凈,放入蒸鍋蒸熟,接著用 20 斤重的大錘和粗木棍對蒸熟的米飯反復捶打、揉搡,這個過程要重復三次才算完成。經過這樣制作出來的年糕,口感柔韌恰到好處,軟糯卻不粘膩。
我親身體驗過,比如用桂花糖水搭配弋陽年糕,或者嘗嘗當地常見的肉絲、豆芽、冬筍絲、青菜與年糕一起炒制的炒年糕,每一片年糕都能保持獨立,幾乎沒有粘連、糾纏的情況,邊緣清晰分明,形態完整挺括,口感也十分有韌性和彈性。相較之下,其他一些地方的年糕就難以達到這樣的完美程度。從外觀上看,不管是煮之前還是炒之后,弋陽年糕始終潔白純凈,質地細膩,就像帶皮的和田仔料,讓人看了就忍不住想嘗一口。
然而,“三蒸兩百錘” 的傳統工藝也帶來了產量受限的問題,導致弋陽年糕市場規模不大,影響力有限。面對這一困境,當地百姓也很無奈。好在著名建筑學家阮儀三的學生蔡博士,出于對家鄉 “非遺” 項目的熱愛與守護,從繁忙的設計工作中抽出時間,組建專業團隊,投身于弋陽年糕現代制作工藝的研發,期望在保證品質的同時提高產量??吹竭@一幕,我由衷感嘆:傳承文化傳統,振興老區經濟,還得靠這些有責任感、使命感的年輕一代來擔當重任!
老話說 “吃年糕,年年高”,不管是餌塊、打糕,還是粿條、糍粑,亦或是年糕,在新春佳節這個特殊的時刻,又怎么能少了它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