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清代詩人齊彥槐用如椽之筆,勾勒出江西婺源宛如水墨丹青般的詩意景致,古韻悠悠,令人神往。
新春佳節,婺源這片土地再度煥發出如火的熱情,處處張燈結彩,熱鬧非凡。婺女洲畔,鼓樂齊鳴,數十條板凳首尾相連,拼接成近百米的 “板凳龍”,金黃的燈籠高懸其上,恰似一條蜿蜒的金龍。一群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們,喊著響亮的號子,將 “板凳龍” 高高擎起,左右騰挪,輾轉回旋,剎那間,這條 “巨龍” 仿若被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在人群中暢快 “游弋”。村民們與紛至沓來的游客們歡聲笑語不斷,大家緊緊跟隨著 “龍燈” 的腳步,你爭我搶地占據各個觀看的 “黃金據點”,只為一睹這傳統民俗的風采,現場氣氛熱烈得如同燃燒的火焰,驅散了冬日的嚴寒。
回溯至 2023 年 10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饒市婺源縣考察時,為這片土地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優美的自然環境本就是鄉村振興的寶貴富礦,關鍵要探尋出生態價值轉化的 “金鑰匙”,讓百姓實實在在地共享發展成果;鄉村振興,根基在于筑牢基層黨組織,要將其鍛造成為群眾邁向富裕的領航先鋒,確保黨的惠民政策精準落地、開花結果,使之真正成為堅不可摧的戰斗堡壘。
婺源兒女牢記囑托,砥礪奮進,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與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秉持 “在保護中謀發展、于發展里促保護” 的理念,錨定打造 “美麗中國樣板縣”“鄉村振興樣板縣” 以及 “幸福生活樣板縣” 的宏偉目標,全力以赴蹚出一條將 “特色優勢” 轉化為 “發展勝勢” 的鄉村全面振興康莊大道。
不久前,光明日報調研組奔赴婺源,深入一個個傳統村落,探尋隱匿其中的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和諧共生的實踐 “密碼”。在這里,他們真切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自然山水的鐘靈毓秀完美交融。
“好風景” 孕育 “好前景”
冬日的星江河,仿若一面澄澈的巨鏡,靜謐而安詳。養護人員撐著竹筏,輕盈地穿梭于水面之上,打撈著河中飄零的落葉,泛起的層層漣漪,宛如歲月的細紋,悄然訴說著寧靜與安逸。河畔,兩只栩栩如生、色彩斑斕的藍冠噪鹛雕塑,仿若在靜靜 “凝視” 著竹筏,模樣憨態可掬,惹人喜愛。
“藍冠噪鹛相中咱們石門村,這可是對咱這兒生態環境的‘金字招牌’認證,它們就是咱優良生態的最佳‘代言人’?!?婺源縣秋口鎮王村石門自然村退休教師俞旺金,臉上洋溢著自豪之情,向調研組娓娓道來。
月亮灣,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于星江河中央的沙洲之上,因形似一彎月牙而得名,這里不僅是江西婺源饒河源國家濕地公園的核心腹地,更是國際鳥類紅皮書極危物種 —— 藍冠噪鹛的棲息繁衍樂園之一。
藍冠噪鹛對棲息環境的要求近乎苛刻,它們最終擇此地而棲,既得益于婺源祖祖輩輩傳承不息的守山護林優良傳統,更離不開當代人持之以恒、真抓實干的生態保護行動。
“起初,這些鳥兒飛來村里落腳的時候,大伙都沒太在意,壓根兒不知道是啥稀罕玩意兒,后來經專家仔細甄別、鑒定,才驚覺原來是這般珍貴無比的鳥類?!?俞旺金感慨萬千地說道。
在婺源,“殺豬封山”“生子植樹”“封河禁漁” 等習俗世代相傳,百姓們敬畏自然、呵護山水的生態自覺,早已深深融入生產生活的每一個細微之處。清華的苦櫧、游汀的羅漢松、篁嶺的紅豆杉、段莘的銀杏、虹關的香樟…… 這片土地上,森林覆蓋率高達 83.67%,植被覆蓋率更是突破 90%,全縣 13221 株掛牌保護的古樹,既是大自然饋贈的瑰寶,也是婺源百姓世世代代守護生態的不朽豐碑。
“如今,生態保護的標準愈發嚴苛,全域禁用含磷洗滌用品,斷面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始終穩穩保持在 100%?!?婺源縣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王永好介紹道。
2024 年 10 月,婺源縣自然資源局為江西婺源饒河源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辦公室(權利人)和秋口鎮王村村委會(義務人)頒發了秋口鎮月亮灣沙洲 230.5 畝地役權《不動產登記證明》。這一創舉意義非凡,通過支付地役權補償的方式,引導村委會有序退出一切耕作、放牧、養殖等生產經營活動,為藍冠噪鹛的繁衍棲息地筑牢安全屏障。
“這份地役權證,是我們在創新生態補償制度征程中的又一重大突破?!?饒河源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張琳滿懷信心地表示,借助生態補償這一有力杠桿,既能巧妙化解 “林地保護” 與 “林農權益” 之間的矛盾沖突,讓群眾實實在在地收獲政策紅利,又能全方位提升國家重要濕地的生態環境品質,為藍冠噪鹛營造更為優良的棲息繁衍空間,進一步挖掘濕地的研學潛力,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美美與共。
此外,婺源還大膽創新推出 “濕地銀行” 舉措。在生態保育區(核心區)和恢復重建區施行最嚴格的保護規制,宛如為生態環境披上一層堅不可摧的 “鎧甲”;在合理利用區,則秉持適度開發原則,引導企業依據市場價支付費用,反哺濕地保護事業,助力生態修復工作穩步推進。與此同時,婺源通過構建 “林長 + 警長 + 檢察長” 協同聯動制度,精心打造珍稀動物型、自然生態型和水源涵養型等自然保護小區 193 處,對全縣 163 萬畝天然闊葉林實施長期禁伐,為生態保護織就了一張嚴密的防護網。
婺源,正以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的科學理念為指引,將優美的自然環境視作鄉村振興的 “源頭活水”,憑借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舉措,精準找到生態價值變現的 “通關密碼”,讓廣大群眾盡享生態福祉,邁向幸福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