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幅承載著厚重歷史記憶的珍貴圖片,一件件鐫刻著歲月滄桑痕跡的實物,一個個激蕩著熱血與豪情的戰斗故事……2月8日,眾多游客紛至沓來,在江西廣昌縣的高虎腦紅色景區沉浸式感受那熾熱的紅色文化。
當日,中新社 “新春走基層” 采訪報道組也踏入這片充滿傳奇色彩的土地,映入眼簾的便是這般震撼人心的場景。景區廣場上,高虎腦紅軍烈士紀念碑高聳入云,宛如一位堅毅的歷史守護者,靜靜矗立,無聲地向世人講述著那段用熱血與生命鑄就的英雄史詩。
高虎腦,位于江西廣昌南部,隸屬驛前鎮貫橋村的后龍山。此地山巒形態仿若一只昂首蹲坐的猛虎,扼守著廣昌通往石城的交通要道,自久遠的過去便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沖。在中國波瀾壯闊的革命進程中,這里更是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記。
高虎腦紅色景區的講解員謝佩珍滿懷敬意地介紹道,回溯至 1934 年 7 月下旬至 8 月底那段驚心動魄的歲月,彭德懷、楊尚昆指揮的中國工農紅軍與國民黨軍隊在高虎腦這片土地上展開了一場規模宏大、戰況慘烈的激戰,史稱高虎腦戰役。在槍林彈雨之中,主力紅軍與蘇區地方武裝展現出非凡的英勇無畏,他們沖鋒陷陣、堅韌不拔、視死如歸,一次次頑強地擊退國民黨軍如潮水般的瘋狂反撲,最終成功斬獲高虎腦戰役的勝利桂冠。
“這場戰役達成了紅軍既定的戰略意圖,具有重大意義?!?廣昌紅色文化研究會會長胡叔敏感慨萬千地表示,高虎腦戰役恰似一記沉重有力的鐵拳,狠狠砸向國民黨軍的囂張氣焰,為彼時主力紅軍以及中央機關的戰略大轉移、順利開啟長征征程爭取到了無比珍貴的緩沖時間,成為革命歷史長河中的關鍵轉折點。
往昔,受困于經濟條件的枷鎖,貫橋村發展步伐遲滯,基礎設施簡陋破舊,村民們長期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中苦苦掙扎。自 2012 年起,廣昌縣緊緊抓住原中央蘇區振興的歷史機遇,巧妙借助全省統一戰線開展 “同心?振興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廣昌示范區” 建設的東風,對貫橋村進行全方位、系統性的規劃打造,使得高虎腦的紅色遺跡得以妥善保護與精心修繕,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實現了華麗蛻變。
時至今日,高虎腦紅色景區已然躍升為江西省聲名遠揚的紅色旅游精品典范?!?024 年,咱們景區接待游客數量突破 50 萬人次。” 謝佩珍言語間滿是自豪。
隨著紅色資源被深度激活,曾經 “沉睡” 的鄉村也被喚醒,煥發出勃勃生機。貫橋村村民周佐春怎么也想不到,在這片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上生活了大半輩子后,如今竟能在家門口端穩 “旅游飯” 的飯碗。
廣昌,素有 “中國白蓮之鄉” 的美譽,白蓮種植歷史源遠流長,長達 1300 多年。65 歲的周佐春辛勤耕耘著七畝多的白蓮田,“時常有游客參觀游玩后,帶上些白蓮等當地特產滿意而歸?!?/p>
蓬勃興盛的高虎腦紅色景區,無疑是江西廣昌紅色旅游迅猛發展的生動寫照。
江西廣昌,作為紅軍第五次反 “圍剿” 的主戰場,堪稱原中央蘇區的北大門,境內革命遺址遺跡星羅棋布,紅色文化資源富饒深厚。面對如此豐厚的寶藏,如何讓深沉厚重的紅色文化釋放出最大能量?廣昌另辟蹊徑,通過強力推動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的深度融合,蹚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農文旅一體化發展新路。
據悉,江西廣昌持之以恒地將紅色人文景觀與生態自然景觀有機串聯,把革命傳統教育同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美麗鄉村建設等協同推進,傾盡全力打造區域性顯著、特色鮮明的紅色旅游精品線路與經典景區,成功實現紅色旅游與鄉村振興的高效聯動,讓紅色文化成為催生發展動力的強勁引擎。
如今,在江西廣昌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一幅既能 “圈粉” 又能 “圈心” 的紅色旅游壯美畫卷正緩緩鋪展,向著未來無限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