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的晨曦中,泥土的芬芳彌漫開來,那是大自然的輕聲細語,講述著廣信鄉村振興的動人篇章。步入廣信的鄉村大地,垂直工廠拔地而起,智能灌溉系統有序運作,各類機械高效作業,一幅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正緩緩鋪展,每一寸土地都滿溢著希望與蓬勃的活力。
“互聯網 + 農業”,為振興注入新動能
在廣信區的千畝大棚蔬菜基地,一盤盤辣椒苗、西紅柿苗、茄子苗茁壯成長,生機勃勃。皂頭鎮、田墩鎮等鄉野之間,1500 畝金黃燦爛的再生稻迎來機械化收割,豐收的喜悅洋溢在每一寸田野。
種糧大戶王龍自豪地說道:“如今,無人機噴藥施肥、機播收割這些操作我都熟練掌握。眼下,6000 多平方米的育秧中心和糧食烘干廠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必將有力推動農業朝著高質量方向發展?!?/p>
千畝大棚蔬菜基地的技術員陳志強,一邊熟練操作著手中的設備,一邊介紹:“現在只需一部手機或者平板電腦這樣的手持終端,就能精準掌握整個基地的農業生產信息,還能依據數據反饋遠程進行澆水、施肥等操作,方便又高效。”
自 2022 年起,千畝大棚基地的承包方上饒市盛邦農業有限公司投入 10 余萬元,引入智慧農業物聯網管理平臺,精心打造智慧農業管理系統,實現了基地濕度、水質、氮磷鉀含量、氣溫等多種關鍵數據的實時傳輸、記錄,以及相關設備的遠程控制,讓農業生產變得更加智能、科學。
大棚基地承包人吳成水介紹:“千畝大棚蔬菜基地建成后,為當地村民提供了 800 余個就業崗位,人均年增收達到 2.5 萬元,實實在在地帶動了鄉親們致富?!?/p>
隨著農業規模不斷擴大,集約化程度日益提高,智能灌溉系統的優勢愈發凸顯。其高效、精確、可視化、遠程化的操作管理模式,不僅大幅降低了水、肥、藥等資源的消耗以及人力成本,解放了部分勞動力,還實現了適時適量灌水,促進水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顯著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正因如此,智能灌溉系統在廣信區得到廣泛應用,清水鄉的藍莓基地、云谷田園的垂直工廠、田墩鎮的千畝大棚基地等,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田墩鎮黨委書記陳志軍表示:“自從家門口有了大棚基地,村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少村民為了能在家門口工作,選擇回村生活,甚至還出現了學生回流現象,鄉村的人氣越來越旺了?!?/p>
近年來,廣信區堅定不移地推進十萬畝茶園、十萬畝蔬菜、十萬畝油茶、十萬群中華蜂、十萬畝花卉苗木、十萬畝水果的六個 “十萬工程”,讓鄉親們在家門口就能端起致富的 “金飯碗”。科技化、機械化、規?;姆N植模式,讓廣信農業踏上 “新質” 發展的快車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吸引回鄉,在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里施展才華、追逐夢想。截至目前,全區規模以上農業企業數量達到 87 家,總數位居全市首位,特色農業種植面積達 135 萬畝,總產值超過 50 億元。
“兩山” 轉化,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踏入廣信區田墩鎮黃石村山棚自然村,一幅幅色彩鮮艷、生動有趣的文化墻繪首先映入眼簾,一條寬闊整潔的瀝青路蜿蜒穿過村莊,一棟棟窗明幾凈的民房錯落有致地掩映在綠樹叢中,構成了一幅寧靜祥和、美麗宜居的和美鄉村新畫卷。
山棚自然村來龍山居項目投資人徐紹絲介紹:“我們這兒有刺激越野、圍爐煮茶、戶外燒烤、釣魚、真人 CS、樂器彈唱等豐富多樣的休閑娛樂項目,每天都有不少游客前來,尤其是周末和假期,更是人氣爆棚?!?/p>
走進廣信區華壇山鎮樟澗民宿村,高大挺拔的樟樹隨處可見,清澈見底的溪流潺潺繞村而過,綠水青山與獨具特色的民宿相互映襯,構成了如詩如畫的美景。觀光眺臺、祈雨廣場、一號農場等景點依次排開,美麗鄉村的獨特魅力吸引了各地游客紛紛前來 “打卡” 留念。
8 月 19 日,華壇山鎮樟澗民宿村的脫貧戶周干華滿臉笑意,開心地說:“這個暑假,游客接連不斷,今年民宿的營業額已經超過 20 萬元。放在以前,全家一年的總收入都達不到這個數,現在的日子真是越過越紅火。”
山巒云霧繚繞,峽谷清幽寧靜,黃墻黛瓦的贛派風格民宿依山而建,咖啡屋、酒吧、文創店鋪等穿插其中,曾經無人問津的廢棄山谷搖身一變,成了遠近聞名的 “網紅山谷”。家鄉翻天覆地的變化,讓許多在外務工的村民看到了新的機遇,紛紛回鄉吃上了 “旅游飯”。2023 年,望仙谷接待游客數量高達 369.1 萬人次,總營業收入達到 4.14 億元,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為當地經濟注入了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