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國旅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公布了 58 家甲級、乙級旅游民宿的評定結果。這一舉措意義非凡,它既是旅游標準化工作的具體實踐,更是應對疫情沖擊、助力行業恢復發展的關鍵之舉。
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旅游行業標準《旅游民宿的基本要求與評價》(以下簡稱 “標準”),在行業發展進程中不斷完善。該標準于 2017 年首次亮相,2019 年迎來修訂,而在今年 4 月,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又印發了《關于實施〈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LB/T 065 - 2019)及第 1 號修改單有關工作的通知》。此次等級民宿評定結果的公布,是對標準實施效果的一次全面檢驗,更是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大背景下,為民宿建設、經營管理以及服務發展指明方向。
這 58 家等級民宿,無論甲級還是乙級,不管是坐落于鄉村,亦或是位于旅游城鎮,標準所提出的評價原則都聚焦在民宿業態最為本質的內涵以及最為顯著的特性上,其中 “民宿在民、民宿崇文、民宿貴融、民宿重情” 的特質尤為突出。民宿作為一種獨特的住宿業態,有著特殊的經營環境與方式,能為游客帶來別具一格的感受。也正因如此,標準高度重視民宿產品所蘊含的生活美學與時代精神。
“民宿在民” 有著多層面的體現。其一,標準要求民宿深度融合所在地的文脈、地脈與人脈?;蚴钦宫F “依山靠水房數間,一犋犁牛半頃田” 所描繪的悠悠鄉愁氛圍,或是營造 “夜來閑聽雨打窗,日上三竿時起床” 的慵懶愜意,又或是傳遞 “同聲自相應,同心自相知” 的和諧融洽,民宿應當呈現出一種生活方式,倡導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激發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引領大家回歸生命的本真狀態。其二,標準著重于民宿產品品質的提升,十分看重民宿在帶動區域形象塑造、促進文明程度提升、探索脫貧致富途徑等方面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民宿絕非僅僅是城里人 “窺探” 鄉村野趣、尋覓鄉愁的場所,更應積極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激活鄉村發展活力,與當地居民構建起良好的互動關系,進而擁有更高的社會審美價值。標準期望民宿能夠憑借切實的行動、顯著的成效,在廣袤的鄉村大地深深扎根、茁壯成長,最終形成一片繁榮的景象。
民宿作為一種與常規住宿產品截然不同、極具個性魅力的產品形態,“民宿崇文” 在標準中有著清晰的呈現。一方面,標準致力于提升民宿經營者的文化意識與專業化水平,強調民宿空間應當通過專業化的場景構建,將民宿主人的文化理念,諸如生活觀、美學觀、人際觀、服務觀等,巧妙地融入到民宿空間的每一處細節當中,從而營造出一種由民宿主人主導的、充滿趣味、獨特、親切且溫暖的氛圍。這種帶有鮮明主人印記的空間風格,賦予了民宿獨一無二的市場辨識度,能夠極大地吸引游客的興趣,推動民宿從單純的物景展示,逐步升華至情景交融、場景體驗,最終達到意境體驗的更高層次。另一方面,正如詩句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所描繪的那般,標準明確指出,民宿作為一種獨具文化韻味的住宿業態,以其特有的 “敞開大門、請進家中、促膝交流、情感共鳴” 的方式,將自身的特質轉化為面向大眾的公開性產品,成為為人民群眾創造美好體驗的幸福產業。民宿之所以被視為幸福產品,就在于它對人性的關懷、對游客需求的重視以及對消費體驗的珍視。
“民宿貴融” 體現在標準既強調民宿應注重挖掘生活美學價值,同時也應將其作為一種住宿產品進行專業化打造。從選址開始,到建筑設計、空間裝飾、功能布局以及服務方式等各個環節,標準都要求民宿與自身的文化定位、風格定位保持高度一致,充分展現出獨特的風格與特色。此外,標準還十分注重民宿產品最基礎的住宿功能,包括安全性、舒適性、便捷性等要素的建設。要求民宿的空間裝飾遵循基本的美學規律,設施設備的配置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民宿服務則應建立在民宿主人以及從業者對游客發自內心的喜愛與樂于奉獻的職業精神之上,呈現出無拘無束、友好自然的服務風格與魅力。
民宿是飽含情懷的產品,“民宿重情” 突出表現在標準對民宿人文關懷意識的高度重視。人文關懷源自內心的修養,一方面體現在民宿主人以及從業者對自身職業的由衷熱愛、尊重與堅守;另一方面則體現在民宿的服務文化與風格方面。標準針對民宿服務流程與規范設計的專業程度和精細化水平提出了具體要求,既強調注重服務中的儀式感,又重視情感的傳遞。僅有儀式感,服務容易流于表面形式;而缺乏儀式化的創意,服務又會顯得平淡無奇。標準所倡導的民宿服務文化與風格,就是引導民宿在 “故事” 與 “功能” 之間找到恰當的平衡點,使民宿提供的服務能夠做到情感真摯,如春雨潤物般潛移默化地感染游客。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當下,等級民宿評定結果宛如一縷陽光,為旅游住宿行業的從業者帶來了溫暖與希望,照亮了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