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饒,地處贛浙閩皖四省交界,是上乘豐饒之地,向上富饒之城。上榜“亞洲100熱門目的地”,獲評“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等殊榮。王安石贊譽上饒“山水有精神”,釋覺范贊嘆“江南山水冠天下,上饒山水冠江南”。
上饒文脈“萬年長”。上饒是“世界稻作文化發源地”“世界最早陶器發掘地”,理學大師朱熹、鐵路之父詹天佑、愛國英雄方志敏等是上饒人的杰出代表。
上饒山水“有精神”。擁有世界自然遺產三清山、龜峰,“世界最佳旅游鄉村”婺源篁嶺等7個世界級文旅資源;全市4個5A級景區、35個4A級景區?!叭逄煜滦恪?、“龜峰天下稀”、“中國最美鄉村”婺源、“最美中國符號”篁嶺曬秋、“懸崖仙俠世界”望仙谷、“過幾天神仙日子”葛仙村、“一夢到徽州”婺女洲、“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等旅游品牌名揚四方。
上饒創造“活躍躍”。上饒人的血脈里流淌著創新創造的基因,今天的上饒大地,正如方志敏在《可愛的中國》中所預言:“到處是活躍躍的創造,到處是日新月異的變化?!碑斍罢蛟臁笆澜缂壜糜文康牡亍蹦繕诉~進。
為更好地宣傳推介上饒豐富資源和厚重文化,反映上饒城鄉變遷和上饒人創業精神,上饒文旅微信公眾平臺特開設【文藝上饒】專欄,重點選發以上饒元素為題材的各類優秀文藝作品,字數3000字以內為主。本欄目暫擬每周六推出,屬公益宣傳,文稿來源于社會推薦或作者自薦,有的來源于網絡,推送后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刪除。
歡迎來稿和薦稿,郵件主題請標明“文藝上饒投稿”,已發表或獲獎作品請在文后注明發表或獲獎時間、刊載媒體或所獲獎項,盡量附150字以內作者簡介。電子郵箱:sr8215716@163.com。網上有鏈接的可微信號聯系薦稿:13320136566。名家寫上饒的作品或已在大報大刊大網發表或大賽獲獎作品優先刊發。
我一直認為觀美景如同談戀愛,悅于目,甜于心,幸福于分分秒秒。想美景就像想戀人,急于相見,又羞羞怯怯的。見我夢中的戀人銅鈸山,是早有的心愿,沒想到機會來得是如此突然。當接到中國散文年會和《散文選刊?下半月》雜志通知,參加銅鈸山“2009中國散文排行榜”頒獎會的通知時,竟不敢相信這么快就和銅鈸相會了。我首先想到的甚至不是我的散文作品登上了“2009中國散文排行榜”這一殊榮,而是可以了卻與銅鈸山會面這一久有的心愿。銅鈸山在江西上饒的廣豐縣,說實話,距北京可謂千里之遙,她的雄偉遠不能與五岳中的任何一座山相比;她的奇麗也不能和黃山、九寨溝、張家界相提并論。但在京城早已聽朋友說,她似一位靜坐閨中待人識的美少女,所以散發著其他名山大川不可比擬的誘惑。銅鈸山何以有此魅力?離京赴上饒前,我特意翻閱一些資料,發現在她眾多的景點中,有一處觸動了我的敏感神經,那個景點叫紅軍巖。這不能不說與我的身份有關。我是一名老兵,一名從軍三十年的軍人,一直對紅色圣地發自內心地崇拜。我有個習慣,不管是出差還是旅游,只揀紅色圣地走,特別是有紅軍遺跡的地方,我都會去拜謁。銅鈸山的吸引力正是因為她的山中有一座著名的山峰——紅軍巖嘛,我為自己找到了傾心銅鈸的充足理由。
據我所知,全國叫紅軍巖的地方不下三四處,但銅鈸山紅軍巖的來歷最能打動人心,聽了她的故事不能不使人對她肅然起敬。江西是紅色革命老區,紅色圣地不勝枚舉,舉世聞名的就有紅色南昌、紅色井崗、紅色瑞金等,哪個名字都足以使這塊紅色土地映照千秋。而我對紅軍巖的崇敬,是發生在她身上的故事,遠比中學時代讀到的“狼牙山五壯士”更能讓我的心靈震憾。這故事發生得早,跳崖的紅軍戰士有21人之多,比“五壯士“多出16位壯士,可謂悲壯更甚,慘烈更甚。還有她的紅色,是狼牙山不能比擬的,這紅不是紅在書本上,也不是紅在山峰上,而是紅在巖石的最深處,每一顆晶粒體都紅得讓人心醉,讓人心碎,讓人心愧。
我從廣豐縣出來叩拜紅軍巖,和我同行的是來自全國各地的作家們,雖然正值寒冬,看得出他們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和喜悅,雖然大家的心情和我并不一樣。車子在起伏蜿蜒中抖動著我的萬千思緒。柏油路像一條黑色的長袖隨風起舞,身旁偶爾有水的亮色閃過,告訴我這里有山水環繞,當我看到一汪清水的時候,紅軍巖就在前面突兀地豎立起來了。陪同我們的銅鈸山管委會主任毛小東輕輕地叫了一聲:“紅軍巖到了”。就這一聲,卻重重地撥動了我的心弦。雖是傍晚時分,我仍看到了那耀眼的紅色在暮色中挺拔向上,直參蒼穹,把整個朦朧的群山支撐得有了幾分詩意。我看到的只是紅色的輪廓,并且是在運動之中,即使是這樣,我仍從這輪廓中看到了紅色的臉膛,像熟透的紅高粱的紅色。盡管經受了世界上最殘酷硝煙的燒烤,但目光依舊炯炯,眼神依舊如炬;她的身影高大,從容,雖有遍體鱗傷,每滴鮮血中映出的鋼鐵般的意志而后不為任何困難所壓倒的精神,仍像燃燒的云霞,讓從此以后的天空云蒸霞蔚。
這紅色的峰巖是豎起的箭頭嗎?順著它的指向我的思緒追溯到了1931年,那時的中國共產黨剛剛起步,正在蹣跚走路,廣豐縣委是黨引燃的一顆火星,還未躥起火苗,即遭到國民黨的圍追清剿,為了保留火種,他們將縣委遷至銅鈸山區的高陽。火種的遷移必將畫出一道紅色的軌跡,揚起一面鮮紅的旗幟,當然也引起黑暗勢力的極大恐慌,一個多月后,贛東北蘇區紅軍主力開赴閩北作戰,國民黨的“江、廣、浦聯防隊”就糾集匪徒500多人直撲高陽。據說那是1932年農歷二月初一的清晨,留下來保衛縣委的少量紅軍戰士正在出操,突然遭到匪軍的襲擊。倉促之間,縣委江書記和紅軍戰士搶占了七巖,掩護機關和群眾轉移。
群眾撤了,匪徒把紅軍占領的七巖重重包圍了起來。紅軍戰士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戰斗從早上打到傍晚,子彈打光了,匪徒還在一步步逼近,這時他們已退到七巖的絕頂?!皩幙蔀楦锩鼔蚜覡奚膊荒鼙环送阶トギ敺敗?,活著的最后21名勇士,高呼著“紅軍萬歲”這句響徹云霄的口號,縱身跳下懸崖,鮮血濺滿了銅鈸山的溝溝壑壑,鮮血滲透了銅鈸山的峰峰嶺嶺。從此銅鈸山變成了丹巖紅崖。不久后這里的大小山峰都化作了紅軍戰士,使白色的、黑色的匪徒聞風喪膽。
為紀念紅軍戰士跳崖也不當俘虜的英雄壯舉,人們把滲透紅軍鮮血的七巖改為“赤巖”,即現在的“紅軍巖”。
順著紅色箭頭再回到現實中的時候,我已站在紅軍巖下,故事已過去了70多年,但讓我久久走不出那種悲痛和慘烈的情懷。
面對紅軍若,我雙膝跪地,深深叩下一名后來者的頭顱,第一叩是我對紅軍戰士的敬仰,第一是我對革命先烈的贊佩,第三叩是我對用生命為共和國奠基者的感恩。
巖下長出了翠綠的小草,為這巍峨屹立的巖峰捧出生命的禮贊,那可是當年紅軍戰士遺落的心愿?小草本是翠綠的,可在這里竟有了紅色的意味。我一遍遍撫摸這褐紅色的巖壁,仿佛聞到了紅軍身上的氣息,氣息中有不屈的精神,有不倒的信仰,有視死如歸的無畏,更有為了推翻一個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中國而勇往直前的豪邁氣概。
我撫摸的紅巖是紅軍的肌膚嗎?我面對的紅峰是紅軍的靈魂嗎?這時似有一個聲音穿越歷史從遠處走來,撞擊著我的耳鼓: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他的死比泰山還重。紅軍巖不是泰山,銅鈸山也不是泰山,可這里的每座山都是紅軍的化身,每座山峰上都刻著紅軍的英名。站在紅軍巖前我望到了銅鈸山上的九仙山石林、銅鈸山尖、紅豆杉等一處處迷人的景區。還有對面的高峽湖,湖光瀲滟,清澈碧透,在群山的環抱里猶如一面巨大的鏡子,可鑒容顏,可鑒心志,可鑒靈魂。
據當地人說,紅軍巖非常有靈性,在這里許下的心愿,只要不是違法缺德的事,都會在一年內得到驗證,所以來銅鈸山的人都會來拜印紅軍巖,然后在這里許個愿,不用燒香,不用磕頭,只需注視著紅軍巖把右手放在左上胸,默念你的心聲。我是個無神論者,但對這樣的傳說還是信以為真的,因片紅軍巖不是神山,這山,這土,這石,這里的一草一木,都經過紅軍鮮血半個多世紀的滋潤,紅軍的血里是有信念的、是有足夠鈣質的、是有對未來美好的憧憬的,而這些是每個人,無論是今天的人還是未來的人,只要想做一個正直的人所必不可缺的。和所有來銅鈸山的人一樣,我也對著紅軍巖默默許下一個心愿,愿天下太平,世界和平,中華民族永享盛世平安。
臨離開紅軍巖時,我抓了一把巖下的紅色泥土,用手帕小心翼翼地包好,裝在了離心臟最近的地方。
回到北京那天,我帶著泥土來到天安門廣場,在五星紅旗和英雄紀念碑下,把它高高舉過頭頂,紅土與紅旗相映。此時,我知道英雄在天有靈,一定能看見他們78年前最后的理想,早已被新中國實現在中華大地上,那高高飄揚的旗幟上,也有他們灑下的鮮艷的、奪目的、永不改變的紅色。(原載《名家筆下的上饒》)
作者簡介:張國領,1960年生,河南禹州人。中國作協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曾任《中國武警》月刊主編。著有《張國領文集》11卷。長詩《血色和平》獲全軍文學作品一等獎。散文集《男兵女兵》獲全軍新作品二等獎、武警文藝獎一等獎。
來源:上饒文旅之聲
終審:謝華杰
聲明 :我們一直致力于知識產權保護,尊重權利人的版權,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我們無法核實其出處,難以取得權利人的許可,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或溝通許可事宜。
該篇文章來源:上饒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