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萍鄉武功山腳下的東江村坳下組,如今呈現出一番別樣的景象。黛瓦白墻的民宿錯落分布,庭院中繡球花綻放得鮮艷奪目??烧l能想到,三年前這里還是冷冷清清的 “空心村”。而讓這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正是農戶手中的宅基地使用權證。當地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創新模式,成功喚醒了沉睡的農房,走出一條景村融合的共富之路。
破冰之舉:房本撬動沉睡資產
坳下組曾有 23 宗宅基地,村民們守著這些卻難以致富。隨著武功山旅游日益火爆,村集體率先在宅基地改革上進行嘗試:統一流轉 6 處閑置房屋,引入專業團隊打造精品民宿群。村民周建平開心地說:“老屋租給合作社,每年保底收入有 5000 元,我在民宿當保潔每月還能掙 2000 元?!?/p>
后來,整村運營模式帶來更大突破。坳下組 14 棟房屋以 “保底 + 分紅” 模式打包給運營公司,村集體年增收超 20 萬元,去年分紅讓每戶平均收入大幅增加。這種將房屋轉變為資產、農民變為股東的模式,很快在麻田鎮推廣開來。大江邊村利用靠近景區的優勢,把農房改造與滑草、越野等體驗項目結合開發。村支書劉志剛介紹:“旺季時一房難求,村民不僅能拿租金、掙薪金,還能分股金,收入越來越高?!?/p>
共生共榮:多元業態激活經濟
漫步在東江村的青石板路上,能聞到咖啡館飄出的磨豆香,非遺工坊里扎染的藍布隨風輕輕飄動。村民王秀蘭把自家小院改造成稻田餐廳,游客既能品嘗到柴火灶做出的地道土菜,又能體驗插秧割稻的農事活動。王秀蘭笑著說:“城里人就喜歡這個!”
“民宿 +” 的多種業態,讓原本閑置的資產變成熱門產業。在宅基地改革示范點,多元化合作模式隨處可見:有的農戶將房屋委托給專業團隊經營,坐享收益;有的以房屋折價入股參與分紅;還有的自主改造后加入合作社統一運營。景區農業農村水利局副局長譚相京算了一筆賬:“閑置農房盤活后,每戶平均年增收超萬元,村集體增收 30 萬元,實現了‘民房變客房、村莊變景區’的華麗轉變。”
共贏未來:政策助力鄉村發展
“政府每平方米獎補 50 元,我家老宅改造沒花一分錢!” 東江村村民陳水生的 “山居小筑”,原木色露臺正對著云海,成為網紅打卡點。為調動村民積極性,鎮村三級打出政策 “組合拳”:設立專項獎補資金,提供低息貸款,組織設計師免費為村民提供改造方案。
麻田鎮還成立民宿管家培訓中心,教村民學習插花、茶藝;景區搭建智慧平臺,將分散的民宿統一推廣;定期舉辦鄉創沙龍,讓老農戶與年輕創客交流碰撞出新想法。譚相京自豪地說:“現在村里回來了 30 多個年輕人,有的開民宿,有的搞直播,冷清的山村又熱鬧起來了。”
夕陽西下,坳下組的民宿燈火點點。村民服務中心里,新一輪民宿主理人培訓課剛剛開始。正如譚相京所說:“我們探索的不僅是盤活農房的方法,更是要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百姓的幸??可健!?在武功山腳下,一棟棟煥然一新的農房,正如同被春風喚醒的種子,在共同富裕的土壤中,生長出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