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化身知識殿堂、絢爛 “花?!?掀起 “旅游熱”、古老傳統村落蝶變成電影拍攝勝地…… 近日,記者穿梭于江西多個承載著近千年歷史底蘊的傳統村落,驚喜地發現,當地深度挖掘文化富礦,巧妙地將傳統村落文化與鄉風家訓、農事節氣、紅色文化等多元要素相融,催生出人潮涌動、產業興旺、村落煥新、文化昌盛的蓬勃景象,古老的傳統村落正源源不斷地釋放出新活力。
踏入贛州市贛縣區白鷺鄉白鷺村,一座建于清代的書箴堂靜靜佇立,祠堂大廳正中央,一副對聯高懸:書可讀田可耕二事均宜著意,箴有辭銘有訓兩端俱要留心。村民鐘義有緩緩道來,這副對聯承載著先輩們的諄諄教誨,意在告誡后人,無論選擇讀書求學之路,還是躬耕隴畝辛勤務農,都必須全力以赴、持之以恒,方能收獲成就。
白鷺村的歷史可追溯至南宋時期,在明清那段歲月里,此地學風昌盛,先后有 568 名秀才、17 名舉人、2 名進士脫穎而出,耕讀傳家的風尚深深扎根于這片土地。近些年來,當地政府獨具匠心,對景福堂等一批祠堂加以改造,使其華麗轉身,成為文化匯聚交流、基層社會善治、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前沿陣地。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還未靠近景福堂,稚嫩而清脆的讀書聲便悠悠傳來,循聲而去,原來是白鷺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志愿者何玉橋,正逐句耐心地教孩子們誦讀古詩。
“我們定期在此舉辦書畫研習、臉譜繪制、故事分享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每逢周末,工作人員還會主動為有課業需求的孩子提供義務輔導?!?何玉橋微笑著介紹,祠堂變身學堂,為孩子們開辟出一片廣闊的文化體驗天地,也讓白鷺村的文化火種得以代代延續、熠熠生輝。
與此同時,在吉安市峽江縣水邊鎮何君村,一場春日花事正熱烈上演。百畝油菜花如金色浪潮般競相怒放,花海連綿起伏,望不到盡頭,美得令人心醉神迷。錯落分布的傳統建筑,在這片金黃花海的簇擁之下,愈發顯得靜謐安詳、古樸悠然,古樹參天、老宅滄桑、白墻黛瓦與明艷的金黃花海相互映襯,勾勒出一幅如夢如幻的田園風光圖,引得無數游客紛至沓來,沉醉其間。
何君村的歷史源起于北宋,悠悠千年歲月流轉,諸多傳統古民居與祠堂依然較為完好地保存至今。伴隨鄉村旅游的蓬勃興起,何君村聲名遠揚,不少村民從中受益,楊昆便是其中的幸運兒之一。四年前,楊昆毅然返鄉,盤活閑置老宅,在精心保留原有建筑風貌的基礎上,精心改造出一家別具特色的農家樂。他滿臉自豪地說:“店里主打本地原汁原味的特色美食,旅游旺季時,一天最多能接待 200 多位客人,去年全年營收超過 200 萬元。”
何君村黨總支書記吳建生感慨道,何君村秉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發展理念,充分發揮鄉村生態優勢與傳統村落的獨特資源,大力發展農家樂、觀光旅游等多元鄉村業態,去年一年,就有 3 萬余名游客慕名前來 “打卡” 留念。
不久前,一群來自湖南的游客在吉安市青原區文陂鎮渼陂村,度過了一段別樣難忘的時光,實實在在地過了一把 “戲癮”。在這個始建于南宋的古老傳統村落里,他們不僅陶醉于眼前的美景,還興致勃勃地化身演員,參與到微電影《渼陂魚水情》的拍攝之中。
游客林玉萍在微電影中扮演一位紅軍的母親。拍攝現場,她身著樸素衣衫,親手送子參軍,聲音數次微微顫抖,眼含熱淚,聲聲叮囑 “兒子” 待革命勝利后一定要平安歸來,那眼神中滿是殷切期盼。
“渼陂村可不簡單,它既是聲名遠揚的‘廬陵文化第一村’,紅色文化底蘊更是深厚無比。” 林玉萍感慨萬千,往昔到其他地方游覽參觀,常常只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而此次在渼陂村的沉浸式體驗,讓這里的諸多實景細節與厚重的紅色文化深深烙印在了心間。
“自去年開始,我們接連推出 6 部微電影劇目供游客自由選擇、拍攝體驗,在接近 30 萬人次的團隊客流量當中,大約有一半的游客會踴躍選擇扮演劇中角色,盡情享受親身體驗拍攝的獨特樂趣?!?渼陂古村景區總經理譚春麗介紹道,微電影拍攝已然成為渼陂村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傳統村落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
當前,江西共有 413 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省級傳統村落 157 個,傳統建筑多達 2 萬余幢。江西省住建廳村鎮建設處處長王登平語重心長地表示:“對于傳統村落而言,最好的保護路徑并非單純的封存守護,而是要為其注入與時俱進的時代內涵,實現村落整體格局、建筑固有形態與現代發展業態的有機融合、協同發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