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細雨紛紛揚揚地灑落,潤澤著江西這片土地。在這個特殊的節氣里,江西有一種獨特的飲食傳統,名曰 “嘗春”,那是一場舌尖上與春天的約會。
田間地頭,艾草正鮮嫩欲滴,葉片毛茸茸的,泛著清新的綠。村婦們手提竹籃,三兩成群,手指輕捻,將艾草采擷回家。艾草便是 “嘗春” 食物的靈魂食材,洗凈后在沸水中焯燙,瞬間,滿室氤氳著艾草獨有的馥郁香氣,那是春天最純粹的氣息,帶著泥土的問候和暖陽的溫柔,驅散了清明的些許哀愁。
艾草焯水瀝干,被細細剁碎,與糯米粉完美融合。揉、搓、按,面團在掌心逐漸成型,柔軟且富有韌性,仿佛將整個春天都拿捏在了手中。包上精心調制的餡料,甜口的有芝麻、白糖,咬下去,甜蜜瞬間在齒間爆開,混合著艾草的清香,甜而不膩;咸口的則是春筍、臘肉,春筍脆嫩,臘肉咸香,每一口都是春天的鮮美與醇厚滋味交織,是山林與煙火的共鳴。
做好的艾米果、清明粑整齊排列,上籠屜蒸制。熱氣騰騰中,它們愈發誘人,出鍋時,綠得透亮,像是春日里被陽光穿透的新葉。一家人圍坐,分享著這 “嘗春” 的美味,老人們念叨著過往清明的習俗,孩子們吃得滿嘴留香,笑聲回蕩屋內。
在江西,“嘗春” 不只是品嘗美食,更是傳承文化。這一口口飽含春韻的食物,連接著代代江西人的記憶,跨越歲月,讓清明的意蘊在煙火日常中延續,提醒著人們敬畏自然、感恩先輩,不負這大好春光,歲歲年年,于味蕾間留住春天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