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三餐四季》的鏡頭聚焦贛鄱大地,一場味蕾的奇幻之旅就此開啟,這里的煙火風味,藏著生活最本真的模樣。
晨光熹微,南昌街頭的瓦罐湯館已熱氣騰騰。師傅們將裝滿食材的小瓦罐層層碼入巨型大缸,以炭火煨制。揭開蓋子,瞬間霧氣升騰,鮮美的氣息撲面而來。一碗雞蛋肉餅湯,肉餅緊實鮮嫩,雞蛋嫩滑,湯汁清澈醇厚,入口暖徹心肺,那是南昌人早餐桌上雷打不動的 “開場秀”,每一口都是歲月沉淀下的滋養。
鏡頭流轉至鄱陽湖畔,漁家的船上正烹制著全魚宴。剛捕撈上岸的鮮魚,活蹦亂跳間就被送進廚房。紅燒鯉魚,外皮焦香,魚肉在濃郁醬汁包裹下入味三分;魚頭燉豆腐,奶白的魚湯匯聚了魚的鮮香與豆腐的嫩滑,一口湯下肚,鮮味在舌尖 “蹦迪”,這是水鄉得天獨厚的饋贈,飽含著漁民與湖共生的智慧。
深入贛南山區,炊煙裊裊處是黃元米果的誕生地。大木甑蒸熟的糯米飯,經木棒反復捶打,融入黃元柴灰水的獨特堿香。制成的米果色澤金黃,可炒、可煮、可炸。炒米果搭配臘肉、青菜,鑊氣十足,米果軟糯有嚼勁,臘肉的油脂滲透其中,香得人直咂嘴;煮米果在熱湯里翻滾,撒上蔥花,是冬日驅寒的佳品,慰藉著山里人的辛勞。
贛鄱大地的三餐四季,從繁華都市到靜謐水鄉、深山村落,美食串聯起生活的瑣碎與美好。跟著《三餐四季》,我們穿越市井街巷,品味每一道菜肴背后的風土人情,那些煙火風味,不僅填飽了肚子,更溫暖了心房,成為旅人對這片土地最深切的眷戀,鐫刻著江西獨有的生活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