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上饒廣豐的廿四都古鎮,有一種美食,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每逢清明時節,它的香氣便彌漫在街頭巷尾,那便是廿四都清明粿。
清明粿,當地人又稱之為 “青蓬粿”,它的制作工序堪稱一場與春天的親密合作。春日里,田間地頭鮮嫩的艾草或鼠麴草被采擷而來,這是大自然饋贈的第一縷春味。洗凈后的野菜在沸水中焯燙,瞬間鎖住那一抹翠綠,撈出瀝干,細細搗碎,野菜獨有的清香就此四溢開來。
接著,將糯米粉與粳米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入搗碎的野菜汁,反復揉搓,直至面團光滑且透著春天的綠意。餡料更是豐富多樣,有咸香的五花肉搭配春筍,春筍的脆爽與肉香完美融合,每一口都能咬到春天的鮮嫩與富足;也有香甜的豆沙餡,細膩綿軟,如同春日里的暖陽,溫暖著味蕾。
心靈手巧的人們把面團分成小塊,搟成薄皮,包入精心調制的餡料,再用模具壓出精美的花紋,一枚枚清明粿便初具雛形。放入蒸籠蒸熟后,熱氣騰騰的清明粿出鍋,碧綠的外皮油亮誘人,咬上一口,外皮軟糯 Q 彈,內餡飽滿多汁,野菜的清香、餡料的醇厚,瞬間在口腔中散開,滿滿的都是春天的味道。
在廿四都,清明粿不僅僅是一種美食,它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對于在外漂泊的游子來說,這一口熟悉的春味,能瞬間勾起他們對故鄉的思念,兒時跟著長輩采摘野菜、圍坐包粿的畫面歷歷在目。而在當地,每到清明,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制作清明粿,鄰里間互相分享品嘗,傳承著濃濃的鄉土情懷。
歲月流轉,廿四都清明粿的制作技藝代代相傳,它帶著古鎮的歷史、春天的氣息和濃濃的鄉愁,成為上饒廣豐一道獨特的文化名片,讓更多人知曉這片土地的魅力。無論世事如何變遷,只要這一口春味還在,故鄉的根就永遠扎在游子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