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饒,每逢立夏,空氣中便彌漫著一種獨特的香氣,那是飯麩粿的味道,它承載著這座城市的傳統與家庭的溫情,代代相傳。
飯麩粿的制作,從選料開始就頗有講究。優質的大米是基石,需經過浸泡,讓每一粒米吸飽水分,變得圓潤飽滿。接著磨成細膩的米粉,這一步驟考驗的是經驗與耐心,米粉的粗細直接關系到飯麩粿的口感。之后,將米粉加水揉成軟硬適中的面團,如同孕育一件珍貴的藝術品。
制作成型的關鍵在于 “搓”。家庭主婦們(如今不少男性也加入其中)熟練地將面團搓成一個個小圓球,再輕輕壓扁,這些形態各異的飯麩粿半成品便躍然桌上。它們大小均勻,帶著掌心的溫度,仿佛在訴說著即將開啟的美味之旅。
烹飪飯麩粿時,鍋中的湯是靈魂所在。上饒人偏愛用豆芽、香菇、筍干、豆腐泡等食材熬制高湯,這些山珍時蔬匯聚一堂,將自然的饋贈融入一鍋之中。湯沸之后,放入搓好的飯麩粿,它們在鍋中翻滾,貪婪地吸收著湯汁的精華。待飯麩粿熟透,軟糯 Q 彈,湯汁也變得濃稠醇厚,香氣四溢。
立夏時節,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制作飯麩粿,是上饒許多家庭的溫馨畫面。長輩手把手教晚輩搓粿的技巧,講述著過去立夏的習俗與故事,從如何挑選上等的大米,到記憶中鄰里共享飯麩粿的歡樂場景。孩子們在歡笑中學習傳統,手中的飯麩粿不僅是食物,更是家族文化傳承的紐帶。
飯麩粿端上桌,那熱氣騰騰的模樣讓人垂涎欲滴。一口下去,粿的軟糯、湯的鮮美在口腔中交織,豆芽的脆、香菇的香、筍干的鮮層層遞進,滿足感油然而生。這不僅是一道美食,更是立夏的儀式感,它見證了上饒人的成長、變遷與家庭的溫暖延續,讓傳統在煙火日常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