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原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鉛山縣葛仙山鎮長嶺村木魚山的茶葉廠房內,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鉛山縣政協委員余金波身先士卒,與一眾茶師們宛如不知疲倦的陀螺,起早貪黑,搶抓著每一寸明媚的春光,爭分奪秒地收采那鮮嫩欲滴的茶青,精心制作新茶,只為將這春日最鮮醇的滋味留存。
談及茶葉,余金波仿若一位資深的行家,娓娓道來:“明前茶,那可是清明節前采制的茶葉珍品。彼時,春寒尚未散盡,蟲害極少侵擾,芽葉嬌嫩細膩,色澤翠綠清幽,香氣淡雅悠長,滋味醇厚回甘,形態優美雅致,堪稱茶中翹楚。而且啊,清明前氣溫偏低,茶樹發芽數量稀缺,生長速度遲緩,能達到采摘標準的產量寥寥無幾,故而民間才有‘明前茶,貴如金’的美譽流傳。”
回溯時光,1995 年 9 月,余金波背井離鄉,奔赴廈門,成為一家汽車 4S 店的學徒工。在那座繁華的海濱城市,他憑借著骨子里的勤奮、始終堅守的誠信以及與生俱來的聰慧,逐漸嶄露頭角,贏得了老板的賞識與信任,短短幾年間,便晉升為店長一職。然而,多年的都市打拼,雖讓他收獲了物質上的富足,卻也在心底悄然點燃了自主創業的夢想火種。2004 年 7 月,帶著對未來的憧憬與期待,余金波毅然踏上歸鄉之路,在家鄉開了一家汽車美容店。
當被問及為何要舍棄高薪穩定的工作,告別大城市的優越生活,回歸這片生于斯、長于斯的鄉土時,余金波的眼中泛起一絲追憶的漣漪,緩緩說道:“我家在鉛山縣葛仙山鎮長生村,打小家境貧寒,記憶里,小時候進出村子全是泥濘不堪的泥巴路,每逢雨天,行走其間,那真是連滾帶爬,狼狽不堪。那時的我,心底就種下了一顆種子,要是能修一條直通家門口的水泥路,該有多好啊?!?歲月流轉,兒時的艱難困苦始終如影隨形,也讓他愈發篤定,自己必須為家鄉、為鄉親們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
近些年來,鉛山縣積極響應上饒市委 “重塑千年榮光,著力打造新時代歷史文化名城” 的號召,深度挖掘本土歷史文化資源,充分發揮歷史文化遺產在推動全縣經濟建設進程中的關鍵作用,全力以赴提升鉛山河紅茶的知名度與美譽度。在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這一科學論斷的感召下,滿懷對家鄉的眷戀之情、滿腔熱忱以及沉甸甸的責任擔當,余金波毅然回鄉,開啟了他的 “興農夢”。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頂級的茶,要做就做引領父老鄉親發家致富的‘領頭雁’!” 擲地有聲的話語,如同出征的號角,自此,余金波踏上了一段與茶相伴、回饋桑梓的全新征程。
當選鉛山縣政協第十六屆委員之后,余金政求知若渴,先后踴躍參加了浙江大學、廈門大學精心舉辦的縣政協能力提升培訓班,還投身于上饒市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 “頭雁” 項目培育計劃培訓、“三區” 科技人才茶葉生產技術專題培訓班、優質高效出口茶基地建設技術集成模式示范觀摩暨出口茶產業發展交流會等諸多學習交流活動,不斷充實自我,只為能更好地為家鄉謀發展。
站在葛仙山鎮尤源村海拔 600 多米的茶葉基地,余金波意氣風發,手指向兩旁那如綠色海洋般一望無際的茶山,自豪地說道:“你瞧,咱們茶山的茶樹下生長的草是那般青翠綠意盎然,若是用除草劑除草,長出來的草便是枯黃色的,毫無生機。用除草劑除草種植出來的茶葉,雖說產量和收入短期內看似可觀,但茶葉里會殘留農藥,這可是對人體健康有著極大危害的。我絕不能為了一時的蠅頭小利,砸了咱們河紅茶的金字招牌。”
“這些年與茶同行,沉浸在悠悠的茶韻飄香之中,我深刻領悟到,唯有堅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方能贏得他人的尊重與信任;也只有時刻保持一顆平常心,才能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上走得更加穩健、從容。” 在余金波眼中,隨著鉛山河紅茶及其文化的深度開發,地方茶藝、茶道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興起,茶業對于和美鄉村的建設、旅游產業以及文化產業的貢獻愈發顯著,茶葉必將逐步成長為鉛山獨具特色的亮麗名片以及田園風光旅游的嶄新亮點。沿著 “山下建加工廠、山中建觀光茶園、山上建河紅茶體驗館” 這條獨具匠心的茶旅融合發展之路堅定前行,必能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助力家鄉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