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刀郎 “山歌嘹亮” 南昌演唱會的 3.2 萬支熒光棒漸次熄滅,贛鄱大地的文旅熱度卻持續攀升。社交平臺上,“南昌演唱會后打卡指南” 瀏覽量突破千萬,從滕王閣的璀璨夜景到深夜飄香的拌粉瓦罐湯,江西人以 “主人翁” 姿態化身文旅推薦官。這場現象級文旅熱潮的背后,是無數普通市民用行動詮釋 “人人都是城市名片” 的生動實踐。
移動的城市會客廳:司乘之間的文化傳遞
“您看這條中山路,正是當年八一起義部隊向牛行車站進發的路線……” 網約車司機余策民握著方向盤,目光投向車窗外,開始了他的 “移動歷史課堂”。這位 27 歲的南昌小伙,將研究地方史的業余愛好轉化為專業服務,精心整理的上萬字歷史資料,成為他與乘客交流的 “文化密碼”。面對游客 “南昌怎么玩” 的提問,他總能量身定制 “八一廣場 — 八一起義紀念館 — 萬壽宮 — 滕王閣” 的經典線路,用?;韬钅沟目脊殴适挛慰婉v足。一對北京夫婦原本計劃一日游,卻因他的講述將行程延長,臨走時還在訂單留言:“這趟出行,司機師傅才是最意外的收獲!”
流動的文化驛站:公交車廂里的沉浸式體驗
在復古鐺鐺車的窗邊,公交行管員章心萌手持團扇化身 “詩詞擂主”:“落霞與孤鶩齊飛,哪位朋友接下句?” 隨著車廂 LED 屏浮現《滕王閣序》動態畫卷,稚嫩童聲答出 “秋水共長天一色” 時,她立即遞上定制書簽。由 20 名青年組成的 “公交文旅團”,將歌詞接龍、景點競猜等互動搬進車廂,讓公共交通工具變身 “移動會客廳”。一位香港游客在留言簿上寫道:“搖晃的車廂里背誦千年駢文,仿佛穿越時空與王勃共覽贛江秋色?!?/p>
藏藍身影的溫暖守護:警務服務的溫情延伸
秋水廣場上,特警史浩然半蹲成 “人形三腳架”,為游客調整手機拍攝角度。這位微信步數日均 2 萬 + 的 “90 后” 民警,在安保執勤間隙化身 “臨時攝影師”,用快門定格游客與南昌地標的同框瞬間。跨年夜幫助走失女孩尋親、協助游客找回遺失物品……30 余場大型活動安保、70 余次群眾求助背后,是他用細致服務書寫的警民魚水情。而在滕王閣景區,“暖心警務會客廳” 提供的休息、充電等便民服務,以及 “證件回家” 行動已幫助找回 68 件遺失證件,讓游客切實感受到 “10 萬 + 守護站” 的溫度。
跨界體驗的文化傳承:民宿與非遺的創新表達
在瓷都景德鎮,民宿主理人王強將拉坯、施釉等制陶工序搬進客房,打造 “可觸摸的陶瓷文化”。一位北京陶瓷愛好者家庭入住后,不僅深度體驗制陶過程,還將親手燒制的陶器分享到社交平臺。這種 “住民宿 + 學陶藝” 的模式,讓游客參與率高達 80%。而在南昌,非遺傳承人霍韜經營的五妹湯店推出 “憑演唱會門票免費嗦粉” 活動,針對不同口味設計三檔辣度套餐,更計劃通過 “學說南昌話送白糖糕”,讓方言與美食成為文化傳播的新載體。
身著八一起義軍裝的 “90 后” 朱明智,在八一廣場拍攝紅色主題短視頻。沒有專業設備加持,憑借對家鄉歷史的熱忱,他的作品吸引大批網友關注?!坝杏慰蛯3虂砟喜褪菫榱撕汀娧b小哥’聊歷史細節?!?朱明智說。從網約車司機到公交乘務員,從民警到非遺傳承人,無數江西人正以各自的方式,將城市溫度融入服務細節,共同書寫著文旅融合的時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