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 假期,酒店民宿毀約再度成為熱議話題。近日,“提前兩個月訂酒店五一住不了” 的話題更是沖上熱搜。與此同時,多地監管部門紛紛發文,告誡酒店、民宿經營者規范 “五一” 假期期間市場價格行為,嚴格履行預訂承諾,不得以任何不正當理由對已生效訂單擅自毀約提價,侵害消費者權益,否則一經發現將依法予以嚴肅查處。
從毀約現象來看,經營者對已預訂價格不滿意是主要原因。在 “五一” 假期供不應求的情況下,酒店民宿價格普遍大幅上漲,使得一些經營者覺得先前預訂價格吃虧,便想出毀約這一 “歪招” 來挽回 “損失”。于是,經營者以裝修、倒閉、老板換人等奇葩理由毀約,坐地起價、大幅漲價的現象層出不窮。同樣的房間,同樣的時間,價格卻相差巨大。
為何酒店民宿毀約如此肆無忌憚?關鍵在于潛在收益遠遠超過毀約成本。即便做出賠償或支付違約金,與節假日期間狂漲的房價相比,這點賠償顯得微不足道,難以有效勸阻毀約行為。加之多平臺、多渠道引流的經營模式,不同平臺處理方式存在差異,讓經營者有機會回避和減輕損失。
游客遭遇毀約時,往往陷入困境。與經營者理論、與平臺交涉,過程并不輕松。向平臺求助,平臺雖有處理規則,但作為市場主體,在維護形象與權衡利益成本時難免兩難,處理糾紛的效果不盡人意。此外,游客求助成本過高,也使得他們更傾向于放棄維權,這無疑助長了毀約者的氣焰。
當下酒店民宿行業壓力大,在市場轉暖時渴望盡快 “回血”,這本無可厚非。但通過巧立名目毀約,卻是短視之舉。雖短期內可能增加收益,但從長期看,必然損害自身品牌形象,影響行業口碑。同時,對堅守信諾的經營者也是一種不公平,易出現 “劣幣驅逐良幣” 的不良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