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方美學的基因里,山水不只是風景,也是宇宙的鏡像;建筑不止棲居,更是詩意的容器。上饒的山水秘境間,每一處景致都在演繹“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


當晨曦撕開云海,流云如墨在崖壁間皴擦暈染。玉京峰頂飄渺的霧靄里,山間青綠漸次蘇醒。

赭紅色的丹巖浸在暮色里,金箔般的光澤從“落日熔金”的奇觀中流淌出來。臥波橋橫跨碧水,弧形橋洞與倒影合成滿月,恰似一幅山水畫。龜形石峰在霞光中靜佇,演繹著莊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美學智慧。


雕花窗欞框住的不僅是山水麗景,更是農耕文明的詩意密碼。晨霧漫過梯田時,竹篩里的紅椒與白墻構成天然畫屏;夜晚望向窗外,燈火勾勒的村落化作宣紙上的水墨氤氳。這里的每扇花窗都是取景器,印證著“移步換景,一框一境”的東方空間美學。



細雨將仙村浸潤得愈發清透,飛檐翹角在煙嵐中若隱若現。池水漾起圈圈漣漪,石板路被雨水浸潤得發亮蜿蜒著通向溪橋深處印證著“大巧若拙”的古老智慧。

歸舟劃開鎏金的湖面,雁陣掠過天際線的剎那,王勃《滕王閣序》的意境翩然而至。濕地成為寫意花鳥畫的活態長卷。這里的水天一色,完美詮釋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真諦。

德興的聚遠樓在風雨中淬煉出獨特的“銅銹紅”。登樓遠眺,可見蘇軾筆下“云山煙水苦難親”的意境,斗拱間的光影流轉,暗合《營造法式》中“材分八等”的營造智慧。紅墻斑駁處,凝固著冶金文明與建筑美學的雙重史詩。

飛珠濺玉般的美景怎不使人陶醉!大鄣山上云蒸霧騰,山林蔥郁,因雨水豐沛,山頂的“白龍瀑”和“大龍瀑”更是白浪滔天,氣勢宏偉!看到它們,你自然就會明白“心有山水不造作,靜而不爭遠是非”。

來源:上饒文旅之聲
初審:黃昱艷
復審:李倩男
終審:謝華杰

聲明 :我們一直致力于知識產權保護,尊重權利人的版權,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我們無法核實其出處,難以取得權利人的許可,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或溝通許可事宜。
該篇文章來源:上饒文旅